新世纪以来继续涌现出许多武则天题材历史小说,所塑造的武则天形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这说明武则天形象仍有较大创作空间和价值,值得人们探讨。 历史小说对人物的诠释受制于史实和公认的基本历史印象而在某些方面形成一致性,但又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叙述,反映当代人的历史观、情感观、性别观、人性观和价值观。 武则天历史小说中的武则天形象不等于唐人武则天,她与历史形象有联系又有区别。 不同小说从政治、道德伦理、权力、女性性别、社会等多个角度来呈现出武则天形象丰富多样性,塑造出一个家庭、社会、精神多层面的立体式的人物形象。 明君,与昏君、暴君相对,是指胸怀天下、英明有为、具有治国理政之能、安邦定国之才,并能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发展的统治者。 明君并不特指道德品行和文治武功上的完人,但作为天下之主能够担起重任,有忧国忧民之心,在政事上英明决断,能自觉从一国之君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感情用事。 新世纪以来一些历史小说把有争议的武则天塑造成明君形象,具体从武则天胸怀天下与安邦定国两个方面突显武则天的明君形象。 胸怀天下是明君的一种气魄,也是一种理想的品格。尽管胸怀天下的明君私德上并非完美无缺,但具有比一般君主更高的道德感。 他们有利人之心,主动担负责任,积极维护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有高于个人名利和物质享受的追求。 能够做到克己奉公、勤勉务实,懂得百姓的诉求,对百姓施行仁政,尤其能做到以民为主、勤政爱民、体察民情、倾听民意,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小爱融入大爱之中。 新世纪许多历史小说包含武则天为国家和百姓而宵衣旰食处理政务的情节,表现她是一个勤政爱民、负责的执政者。 《武嵋传:千古绝代女皇武则天》塑造一个本性善良、爱国爱民、一心为公为天下的武则天。她希望国家有更多贤良而非尽皆阿谀之辈,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进行政治改革。 她为了防止心性狠辣的李贤将来变成暴君毁掉国家祸害苍生而大义灭亲废掉儿子。她自我对比吕后时道明自己争权的目的,她觉得吕后把权力用在操控刘氏江山上,而她则是用权力维护李唐社稷。 登基后,她想把残余反对势力消灭后,就清除酷吏,营造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她想选好接班人,留给后人一个稳定的朝堂,使国家安稳。 于是尽管她非常不愿意自己建立的武周政权一世而亡,把自己辛苦奉献的事业还给李唐,她还是顺应民意。 重立李哲为太子所有这些行为举动的背后隐含着武则天有一颗胸怀天下的赤子之心,也因此在个人欲求和国家百姓之间。她优先选择后者而压抑个人的欲求,一个活脱脱的君子形象脱颖而出。 明君会体察民情,倾听民意,从维护大多数民众利益出发去发布政令,能够对症下药,这也是武则天胸怀天下君主形象所体现的一个方面。
新世纪以来继续涌现出许多武则天题材历史小说,所塑造的武则天形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营巨聊社会趣事
2025-05-06 10:25: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