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国一男子被查出癌症晚期,寿命仅剩3个月,谁知3个月后一检查,癌细胞竟然消失了,而他的治疗方式让医生大呼神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乔·蒂彭斯曾是一位典型的美国中产代表:年仅五十岁,事业稳健,家庭和睦,甚至已晋升为年轻的祖父,他的生活看似完美,仿佛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2016年夏天的一次例行体检,像一记闷雷,彻底击碎了他对未来的所有期待,他被诊断出患有小细胞肺癌,而且病情已经进入晚期,医生的评估冷酷而直接:就算接受最积极的治疗,最多只能活一年;若拒绝治疗,剩下的时间不过三个月。 在随后的数月里,乔经历了传统医学所能提供的几乎所有手段,化疗、放疗、靶向药物、临床试验轮番上阵,但收效甚微,每一次治疗带来的不仅是对癌细胞的打击,更是对他身体的摧残,剧烈的恶心、持续的疲惫、剧烈的骨痛,让曾经骄健的他迅速消瘦,他的体重从200磅骤降到130磅,连吞咽水都成为折磨,他的病情亦未见缓解,肿瘤标记物不降反升,PET扫描甚至显示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多个器官,医学的尽头,似乎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点。 就在几乎所有人都放弃希望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为乔点燃了微弱的火光,他在一次与老朋友的交谈中得知,有一位科学家曾使用一种兽用驱虫药芬苯达唑治疗脑瘤,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药物原本是用于治疗牧羊犬肠道寄生虫的,价格低廉,每片不超过一美元,乔起初半信半疑,但在深入检索了相关资料后,他发现有动物实验显示芬苯达唑在某些癌症模型中确实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潜力,它可能通过干扰癌细胞微管结构,阻断其能量代谢,从而达到抗癌作用。 尽管这些数据仅限于实验室层面,且尚无人体临床试验加以佐证,但对于一个被判“死刑”的晚期癌症患者而言,芬苯达唑无疑成为一根值得尝试的救命稻草,乔决定自行服用,他设计了一套服药计划:每日摄入1克芬苯达唑,连续服用三天后停四天,并搭配高剂量维生素和富含抗氧化物的饮食,他并没有放弃其他治疗手段,而是将这种“狗药疗法”作为一种补充——或许是最后的孤注一掷。 服药初期并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依然感到虚弱,肠胃反应明显,药物的苦味更是令人难以忍受,但大约两个月后,他开始察觉到了身体的微妙变化:骨痛开始减轻,胃口逐渐恢复,体力有所提升,他本以为这只是心理作用,但为了验证,他接受了新一轮的医学检查,出乎意料的是,医生在检查报告中没有发现任何癌细胞的活跃迹象,那些原本遍布全身的癌灶,仿佛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结果震惊了他的主治医生,此前参与同一临床试验的数百位病患几乎全部未能延长生存期,而乔的突变结局令人难以置信,当他将自己的“治疗日记”上传至网络后,迅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大量晚期癌症患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向他求证药方,甚至有不少人开始自行尝试芬苯达唑,一时间,宠物医院的驱虫药被抢购一空,监管机构不得不出面发布警告,提醒公众该药并未获得人用许可,滥用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乔的康复故事成为医学界争论的焦点,一方面,芬苯达唑确实在部分动物实验中展现出抗癌潜力;另一方面,它并未经过系统的人体试验,安全性与有效性尚无共识,科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这款被忽视多年的老药,一些研究机构尝试开展预实验,但要想真正推动其进入临床,还需大量数据积累与伦理审批。 与此同时,乔的经历也引发了普通公众对于癌症治疗现状的深思,传统的抗癌疗法成本高昂,副作用巨大,而像芬苯达唑这样成本低、理论上具有一定潜力的药物,却由于缺乏商业驱动力而长期被边缘化,医学研究与制药产业之间的利益结构,也在这起事件中被重新审视。 然而,乔的幸存并不能被简单复制,中国就有患者家属在听闻乔的故事后,为身患肝癌的父亲尝试同样的“狗药疗法”,起初似乎效果不错,病情趋于稳定,但不久后病情出现急剧恶化,医生在得知其服药情况后,明确指出芬苯达唑的副作用可能是加速肝肾功能衰竭,这位患者最终不治,家属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悔恨。 个体治愈并不能替代科学证据,癌症的复杂性体现在它的异质性与多变性,任何单一案例都无法成为通用的治疗标准,芬苯达唑的确可能在某些特定机制下对癌细胞产生抑制作用,但其效果是否稳定、是否适用于人类、是否存在副作用,这些都需要严谨的科学程序加以验证。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癌症患者吃“狗药”,三个月后肿瘤消失!狗药”究竟是药是毒?
2016年,美国一男子被查出癌症晚期,寿命仅剩3个月,谁知3个月后一检查,癌细胞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07 01:25: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