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澳门街头,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妇人带着孩子蹲在街角,举着一块写着"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将军的遗孀"的木牌,引来无数人驻足围观。
没人想得到,这样一个流落街头讨饭的女人,曾是四川大学中文系高材生,也是为国捐躯的抗战英雄的妻子,她的遭遇,把战后英雄家庭的苦难推上了舆论高峰。
王铭章是四川省新都县,出生于1893年,早年投身川军,他为人刚直不阿,军纪严明,曾因整顿军纪枪毙部下,得罪不少人。
1938年,日军向山东南部全面进攻,国军节节败退,台儿庄面临危局,当时川军被派往前线,王铭章担任88师师长,奉命死守滕县。
滕县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日军兵力是川军的数倍,还配有坦克和重炮,王铭章带着几千川军士兵,靠步枪和手榴弹与敌人硬拼。
他下令全体死守,不退一步,巷战持续三天三夜,城池几度易手,最终弹尽粮绝,王铭章率残部拼死突围未果,壮烈殉国。
这场战役虽然输了,但却为台儿庄大捷赢得了几天时间,后来李宗仁公开说:“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国民政府为此大力表彰王铭章,追赠他为陆军上将,并在重庆举行隆重的国葬。
王铭章牺牲那年,他的妻子叶亚华才三十多岁,是四川大学中文系出身的才女。
她没选择远走高飞,而是拿出政府发的抚恤金1.2万元,再加上家里的田地,在老家创办了一所中学,取名“铭章中学”,纪念丈夫。
但抗战胜利后,局势变了,土地改革、批斗大会接踵而来,她家成了“地主”家庭,她的知识分子身份也成了原罪。
家里的房产、田地被没收,中学也办不下去了,她自己也遭到多次“教育”,生活处处受限。
到了1951年,眼看实在活不下去了,叶亚华带着儿子王道纲南下,想去找亲戚或逃出大陆。
不料一路上受尽颠簸,辗转流落到澳门时,身上已是分文不剩,为了活命,她写了一块木牌,站在大街上求助。
那块木牌上写着:“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将军的遗孀,现与儿子流落街头,求好心人施舍一口饭。”
她儿子穿着破棉袄,站在她身边,目光呆滞,这一幕被路人拍下,经澳门媒体报道后迅速传开。
当时台湾舆论哗然,不少退役军人和将领纷纷上书,希望台湾当局能妥善安置这位抗战将军的遗属。
蒋介石也看到了报道,批示“妥善安排”。叶亚华母子随后被接到台湾,安置在空军军官学校。
她以中文背景被聘为文学教官,授予准尉军衔,生活算是安顿下来。
儿子王道纲成年后选择出家为僧,法号“恺因”,他说自己不愿再被命运拉扯,只想安安静静过完余生。
叶亚华在台湾的生活一直比较低调,虽然有基本保障,但她从未忘记丈夫牺牲的地方,也一直想回老家看看。
她多次向有关方面表达希望回四川落叶归根的想法,直到2000年后,在一些老兵与民间组织的帮助下,她终于获准返乡。
据说她回成都时,原来的房子早已不复存在,当地政府知道她的身份后,特地为她在市区重建了住所。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时,她亲自前往成都王铭章铜像前献花,已经97岁的她泪流满面。
她对身边人说:“你守了三天三夜,为国家死守到底,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几十年都不知道自己算什么命,你走得英勇,可我们活得窝囊。”
这个女人的一生,被一场战争彻底改变,她本来可以做个教师、写文章,过普通生活,但她选择了和一个军人结婚,也承担了这段婚姻带来的所有苦难。
她一生都没改嫁,只为守住王铭章的名节,她说:“我不怪他死在战场上,他是军人,战死是本分,但我没想到的是,活下来的人也没人管我们。”
晚年的叶亚华常在院子里坐着,养花、喂猫,嘴上很少再提过去的事。
邻居们知道她身份的人不多,但她去世那年,成都不少老兵都去送她,很多人没见过她,却说:“她是真正的抗战家属。”
王铭章的名字如今刻在多个抗战纪念碑上,但更多人记住他,是因为那个举着木牌的女人。
她没写诗、没喊口号,就那么一块木牌,把抗战遗属的困境全说尽了。
参考资料: 《抗战川军血与火的记忆》编辑部编,《抗战川军全纪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用户10xxx73
无言。
喵喵茶茶
善待先烈及其家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