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女子供丈夫读完硕士读博士。谁知,丈夫刚毕业,她就查出3种癌症。医生摇头:行医

闻史忆今阁 2025-05-09 16:50:21

河北女子供丈夫读完硕士读博士。谁知,丈夫刚毕业,她就查出3种癌症。医生摇头:行医30年,第一次见,最多活2年!别治了!哪料,丈夫咬牙:我自学医术,也要救!8年后,医生惊呆了:简直是奇迹! "鼻咽癌晚期,肺部已有转移,牙龈癌同时并发......"2010年,一位满头白发的医生看着面前的检查报告,皱着眉头摇了摇头,"行医30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三种癌症同时出现在一个病人身上。最多...最多活不过两年,要不......" 医生欲言又止,张贵平却懂得他的意思。抱着诊断报告,他的手不停颤抖,目光却坚定地落在病床上消瘦苍白的妻子身上。 "不,我不放弃!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救她!"张贵平猛地抬起头,声音里带着几分执拗,"医生没办法,我就自己想办法!" 时光仿佛倒流到了1998年,那时的郭俊伏还是一名普通的银行职员,遇见了中学老师张贵平。初见时,这个出身农村的男人,朴实得有些笨拙,骑个自行车都能摔个四脚朝天,木讷寡言得像个大男孩。但正是这份质朴,打动了郭俊伏的心。 "虽然没房没车,但我愿意和你一起慢慢打拼。"郭俊伏选择了这份简单而真挚的爱情,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张贵平。 婚后,他们的生活平淡而温馨。微薄的工资,刚满三个月的儿子,日子虽清贫,但郭俊伏很满足。然而平静被一封信打破了。 "俊伏,我......"那天,张贵平手攥着一张南开大学硕士录取通知书,小心翼翼地问,"我还想去读书,可以吗?" 郭俊伏看着丈夫渴望的眼神,没有丝毫犹豫,握住他的手说:"去吧!你只管安心读书,家里一切有我!" 谁知这句承诺,郭俊伏一守就是整整六年。 从那以后,家里所有重担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肩上。每月仅2000多元工资,不但要付房贷,养儿子,还要省吃俭用,定期给丈夫寄生活费和学费。冬天,她舍不得买件保暖的新棉服,冻得瑟瑟发抖。护肤品用完了,她刮了又刮,直到一滴不剩。 为了凑齐丈夫的学费,她不得不低声下气回娘家借钱。亲戚们常在背后指指点点:"看!读书有啥用?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 最难熬的是孩子生病的时候。有一次,儿子半夜突发高烧,直翻白眼。郭俊伏吓得手脚发抖,抱起儿子,穿着拖鞋就往医院跑。那一刻,她多希望丈夫在身边,有个肩膀可以依靠。 儿子在学校也常受委屈,哭着问:"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爸爸接送?爸爸是不是不爱我们了?" 面对这些,郭俊伏从不让丈夫知道。电话里,她总是轻描淡写:"家里都好,你好好读书。" "最多就两年,建议放弃治疗。"专家的话像一把利刃,直直插入张贵平的心脏。但看着病床上瘦弱的妻子,想起她为自己付出的六年青春,他怎能轻言放弃? 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一个理工科博士,怎么可能去挑战连30年医师都束手无策的癌症?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张贵平顾不得这些质疑,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自学医学,为妻子寻找一线生机。 那天回到家,他二话不说,将书房里堆满的工程图纸和物理文献全部清空,换上了两米多高的医学典籍。从零开始,他如饥似渴地钻研医学知识,研究肿瘤治疗的最新进展,学习如何解读CT和各种医疗检查报告。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真的在一张被医生忽略的CT片角落里,发现了一个微小的转移病灶。"你们看,这里,有个阴影!"他指着CT片上的一个几乎不可察觉的小点,拿给医生看。医生们起初不以为然,仔细检查后却大吃一惊,立即调整了治疗方案。 张贵平不仅是妻子的"研究员",更成了她的全职"家庭医生"和"贴心护工"。当郭俊伏接受化疗,吐得昏天暗地、生不如死时,这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男人,会笨拙地跪在床边,一边举着盆,一边哼着歌:"记得我们刚认识时,你说最喜欢听这首歌......" 六年康复路,37次治疗尝试,12个漫长而痛苦的化疗周期……张贵平始终守在妻子身边,用他的知识、毅力和深沉的爱,为妻子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时间来到2016年,郭俊伏忐忑不安地在等复查结果。这是她第十二次化疗后的复查,前几次虽然癌细胞有所减少,但依然顽固存在。 "郭女士,张先生,"主治医生拿着一叠检查报告,声音有些颤抖,"恭喜你们!检查显示,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全部消失了!这简直是个奇迹!我行医三十多年,第一次见到三种癌症并发的患者能够完全康复!" 近8年的漫长努力,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夫妻俩紧紧相拥,热泪盈眶。这一刻,所有的苦难和泪水,都化作了劫后余生的感恩,和对生命无限的敬畏。

0 阅读:0
闻史忆今阁

闻史忆今阁

从历史角度审视当下,以全球视野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