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到美国访问,一美国男人不知为一直盯着她,几分钟后,男

文栋说明星 2025-05-10 14:30:09

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到美国访问,一美国男人不知为一直盯着她,几分钟后,男人终于忍不住冲到她面前,一把抓住她的手…… 五十年代朝鲜半岛的硝烟里,一个中国姑娘的广播声穿透了战场夜色。 二十八年后太平洋彼岸的纽约街头,这场跨越时空的相遇,让两个不同肤色、不同立场的人共同见证了人性之光。 1950年深秋,朝鲜战场上呼啸的北风裹挟着炮火轰鸣。 刚从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刘禄曾,把毕业证书收进行囊,跟着志愿军第九兵团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这个上海姑娘的战场岗位很特殊——在战俘营担任英语翻译。 部队领导看中她扎实的英语功底和沉稳的性格,把教育改造美军俘虏的重要任务交给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姑娘。 战俘营里每天都有新面孔,但有个叫詹姆斯·波特那的年轻士兵引起了刘禄曾注意。 这个来自德克萨斯州的机枪手总是缩在墙角,军医报告他经常装病逃避学习。 细心的刘禄曾没有急着下结论,她发现波特那咳嗽时脸涨得通红,掀开他裤腿看见肿胀的伤口渗着脓血。 原来这个新兵蛋子怕被战友嘲笑,硬撑着不说实话。 刘禄曾立即找来军医处理伤口,又给他换上干净的绷带。 波特那攥着退烧药片,蓝眼睛里泛着水光,用生硬的中文说了句"谢谢姑娘"。 寒冬腊月里,战俘营的广播站成了特殊战场。 每当夜幕降临,刘禄曾清亮的嗓音就会通过大喇叭飘向远方阵地。 这个被战士们称为"战地夜莺"的姑娘,会用地道的纽约腔念家乡来信,播报战俘们的生活日常。 圣诞节那晚,她特意放了《平安夜》,唱诗班的童声在雪原上回荡,对面阵地突然传来口琴声应和。后来才知道,好几个美国兵听着广播抹眼泪,第二天就带着口粮过来投诚了。 波特那在战俘营的日子,让这个德州牛仔对中国军人有了新认识。 有回小战士拿他的络腮胡开玩笑,刘禄曾当场严肃制止:"将心比心,咱们要尊重人家生活习惯。"这句话让波特那记了半辈子。 后来他给家里写信说:"这里的中国人不像报纸上写的魔鬼,他们给我治病,还教我写汉字。" 1953年停战协议签署后,波特那带着写满汉字的笔记本回了老家。 他在休斯顿开了家牛仔主题餐馆,墙上挂着在战俘营学会写的"和平"二字。 每逢有华人顾客光顾,这个五大三粗的老板总要凑过去唠几句,念叨着要找当年那个好心肠的中国女兵。 命运的齿轮在1979年再次咬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派出首个文化代表团访美,已经在外交部工作的刘禄曾随团来到纽约。 在时代广场拍照时,突然冲过来个白头发老头,抓住她的手直哆嗦。 这个激动得语无伦次的餐馆老板,正是当年战俘营里的年轻大兵。 两人站在霓虹灯下比划着手势,波特那掏出皮夹里泛黄的汉字练习本,刘禄曾指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刘"字笑出了泪花。 2021年春天,波特那的孙子在社交媒体上传了段视频。 画面里九十多岁的老人坐在摇椅上,指着墙上的汉字条幅给重孙子讲故事。 那条幅上写着"四海之内皆兄弟",正是当年刘禄曾教他写的中国古话。视频定位显示餐馆仍在营业,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中美友谊打卡点"。 刘禄曾退休后一直住在北京干休所,2023年央视《国家记忆》栏目组拜访时,九十四岁的老人翻开相册,停在那张纽约重逢的老照片上。 窗台上的君子兰开得正好,她说起往事眼睛发亮:"当时就想着,能把道理讲明白,把政策落实好,没想到还能再见着。"工作人员注意到,书柜最显眼位置摆着波特那孙子寄来的餐馆纪念杯,杯身上印着中英文的"和平"字样。 俗话说"山水有相逢",这场跨越太平洋的缘分,就像当年战壕里传唱的歌谣,在时光长河里泛起温暖的涟漪。两个老人都没想到,他们在战火中播下的理解种子,会在子孙辈心里长出新的绿芽。 信息来源: 中国军网《"战地夜莺"心向党》(发布日期:2021年10月25日) 中国江苏网《当年审讯过的美军俘虏,在美国认出了她——访原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敌工部翻译刘禄曾》(发布日期:2020年11月3日) 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2023年4月5日播出的《跨过鸭绿江》系列纪录片 美国休斯顿纪事报2021年3月18日刊发的《老兵餐馆里的中国故事》

0 阅读:0
文栋说明星

文栋说明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