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大汉奸黄标被判死刑,到了刑场,黄标却很不甘心:“我每个月给新四军送了20万银元,却被当成汉奸,我不甘心啊!” 1953年8月,一代抗日名将黄标病逝于武昌监狱,年仅58岁。谁曾想,这位被冠以“汉奸”之名的男子,竟有着如此悲壮而又不为人知的一生。 1951年5月,他被以“汉奸罪”判处死刑,行刑前夕,黄标无不悲愤地喊道:“我每月给新四军送去20万银元,却落得个汉奸的下场,我不甘心啊!” 然而,围观的群众只道他在信口开河,谁也不愿相信一个“汉奸”的辩白。 就在子弹即将射向黄标的那一刻,一辆军车飞驰而至,车上跳下几名军官,呈上一份电报,上面赫然写着“枪下留人”。 黄标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子二人颠沛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十岁那年,黄标因偷食地主家的剩饭,无意间与母亲走失。 幸运的是,一位好心的道士收留了无依无靠的黄标,将他带到山上,传授武艺。就这样,黄标在道观中度过了几年清贫而快乐的时光,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武艺。 年少的经历,让黄标对旧社会的苦难有着切身的体会,当共产党的思想传到沔阳时,黄标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革命的行列。 他带领乡亲们,拿起土枪,与地主豪绅们抗争。功夫不负有心人,1925年,黄标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者。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1932年,一场“肃反”运动,令黄标被迫离开了革命队伍,命运的嬉笑,让他阴差阳错地成为了金华寨的寨主。 然而,黄标并没有被新的身份所束缚,他定下寨规:扶贫济困,打击豪强,保护百姓。他的善举,为他赢得了“黄四爷”的美誉。 1938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了沔阳的土地,为实行“以华制华”的方略,日军妄图拉拢黄标。他们一次次登门造访,许以高官厚禄,但都被黄标断然拒绝。 就在黄标思索如何抗日之际,他曾经的革命同志找到了他。组织上建议黄标假意投敌,打入日军内部,为革命工作服务。 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但黄标深知,唯有如此,才能将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个特殊的任务。 从此,黄标戴上了“汉奸”的面具,他在日军面前,装作对他们言听计从;暗地里,却处处设法帮助革命。 他巧妙周旋,搭救被捕的同胞,冒险将情报送往根据地,从日军的运输线上截取资金,每月支援新四军二十万银元…… 然而,常人难以想象他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 母亲因他“变节”而羞愧自尽,妻儿在他人指指点点中艰难度日,往日的好友视他为仇敌,多次行刺。面对种种磨难,黄标只能选择隐忍,选择坚守。
1945年,抗战胜利,而黄标却因种种不幸,未能及时与组织取得联系。往日的领导已多牺牲于战火,无人能证明他的身份。黄标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就这样,他背负着“汉奸”的骂名,被打入大牢,最终郁郁而终。黄标含冤离世,但他的故事并未就此画上句点。 1979年,在儿子黄忠汉的努力下,黄标的汉奸嫌疑终获昭雪,人们这才明白,那个被万人唾骂的“汉奸”,竟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抗日英雄。 他用自己的方式,为民族解放事业鞠躬尽瘁,却从未求得过任何荣誉和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