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夏天,吕梁深山车鸣峪沟传来轰鸣声,不是雷,也不是山崩,是一发发7.62毫米的子弹,在地底深处的靶道里试射,地上人影寥寥,山洞里却灯火通明。
那年,一座秘密兵工厂悄然开始投产,它的代号叫“9141”,是山西的枪弹厂,几千人在这沟壑纵横的山谷中,过了二十多年封闭又特殊的日子,等他们搬离时,很多人连车鸣峪外的大世界都没见过几回。
1965年,局势紧张,南边有越南战事,东北方向苏联陈兵百万,全国各地开始“三线建设”,意思是把重要工厂往西部、山区搬,躲开战争第一线。
山西吕梁,就是战略后方之一,这片山高林密的地方,很早就被盯上了。
同一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拍板从沈阳搬出一个军工厂,代号是沈阳53厂,生产枪弹的。
他们选址车鸣峪,说白了,是因为这沟够偏,地势够深,利于藏身,一旦打起来,这地方既能防空袭,也能继续生产。
到1966年,工人和技术人员陆续进山,开始搭厂房,不是普通厂房,是挖山打洞。当年建设队伍开来时,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
设备靠马车拉,重的干脆靠人抬,大冬天,铁锤打山,火药爆破,冻得人连话都说不出声。
一共挖了八个山洞,全是硬石头,洞和洞之间有通道,像地下迷宫,弹壳、弹头、组装、检验,各个环节全在山里解决。
弹药生产过程不能见光,山洞最合适,恒温恒湿,外人也发现不了。
地下生产,地上生活,厂里建了大门三道,生活区、办公区、保卫区分得明明白白。
有学校,有医院,有澡堂,还有银行,最多时有五千来号人,过着封闭的日子,外人根本进不来,想出去也不容易,信都要层层审查后才能寄。
厂里规定多,纪律也严,女职工不能穿花衣服,怕引起注意,进车间要消毒,要换防静电的工作服。
每条生产线都有人盯着,怕出故障,更怕出泄密,试射子弹在地下靶道里完成,弹头落地后要,检验。
1970年代初,枪弹厂进入高产期,年产子弹超过一亿发,产品运往全国,部分用于支援边境前线,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年头,这里的子弹不少都送去了边境线。
车鸣峪枪弹厂,不是孤立存在,同一时期,吕梁山区搞了个“七厂一库一电厂”的配套体系。
包括金星工具厂(代号9129)、晋丰机械厂(代号9146)、建设机械厂(代号963)等。各厂分工不同,合起来就是一张严密的军工网。
人是怎么过的?一天三顿靠食堂,家属多的还得种点菜补贴,山里冬天冷得狠,供暖靠烧煤,水源靠山泉。
孩子在厂办小学读书,想看病走两步路就是厂医务室,逢年过节发点军工罐头算是福利,春节能吃上一顿红烧肉,那是头等喜事。
封闭时间久了,人心也出问题,有技术员申请调离,被拒,还有人偷偷爬山想跑出去,走了几天又饿回来。山沟沟里信号差,广播是联系外界的唯一方式。
每当车间响起《东方红》的时候,大家就知道又要开大会了。
也有欢乐,工会办文艺队,职工自己排节目,演《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女工唱歌,男工打腰鼓,连放映员都是厂里培训出来的,黑白电影放完,全厂的人点着煤油灯走山路回去。那种场面,现在很难再看到了。
到了80年代,风向开始变了,国家开始抓经济建设,军品订单减少,再加上车鸣峪地理太偏,交通跟不上。
厂里的运输靠几台老卡车,零件一旦断供,生产线就得停。慢慢地,产量下降,效益也不行了。
1991年,枪弹厂正式军转民,搬去了榆次区,原来的工人跟着迁移,车鸣峪的生活一夜之间结束了。
那些山洞还在,车间空了,生活区的楼房也空了,时间久了,玻璃碎了,墙皮掉了,杂草从窗里长出来。
现在再去那里,只有寂静,铁门锈死,洞口湿冷,一些“深挖洞,广积粮”的标语还挂着,站在山坡上,风一吹,仿佛还能听见几十年前的冲压声。
有人提议开发这里做旅游景点,搞红色教育,或者拍影视剧,也有人担心资金问题,毕竟修路、清理、安全措施都得花钱。
到现在为止,车鸣峪那片地,还是半荒废状态,只有少数探访者进山拍照,记录这段快被遗忘的历史。
这厂虽不在了,可那一代人留下的三线记忆,像山沟里的风,哪天都刮不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