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刚入关那会儿,江南一带最怕的不是八旗兵,而是吴三桂。他这个人,前半生跟清廷穿

平南 2025-05-11 12:22:26

清廷刚入关那会儿,江南一带最怕的不是八旗兵,而是吴三桂。他这个人,前半生跟清廷穿一条裤子,杀人不眨眼,后半生又反过来要命。

他手里的刀一会儿砍士绅,一会儿指向清廷,最后砍得自己都没路走。

这么个人,偏偏跟江南那些读书人纠缠不清,说是仇人,却又一再互相利用,活脱脱一段你死我活的孽缘。

那一年,顺治十七年,江南的风气突然紧起来。

上面一句话下来,说是地方的钱粮交不上,要清查账本。

可这账本一查,倒霉的是读书人,所谓奏销案就这么炸了锅,说是查账,实则砍人。

一下子,1.3万人被革职,有的连考中探花的也没逃过,就因为欠了一文钱。

民间传得沸沸扬扬:探花都不值一文钱,背后的推手虽不是吴三桂亲自动的手,但没他前面帮清廷扫南方,哪有这等清算的底气?

他早把云贵镇住了,清廷自然放开手脚往江南砍。

清兵刚入江南,手里没钱,全靠地方出银子,江南士绅最富,可不傻,表面服从,背后藏着账。

这时候,清廷借机搞“营债”,意思是借点钱给官军维持生计,可利息吓死人,加二加三,借一两要还三两,不借?就查你家账本,挨个清算。

吴三桂那时候虽不插手账目,但派兵在旁边盯着,有人不服,兵就直接进村。

董含、董俞两兄弟就是这么被整的。欠税?革职,家产?查封,连屋里的老书都被翻个底朝天。

那时候还有个叫方光琛的书生,被搞得实在活不下去,只好投奔吴三桂。

他本以为能抱条大腿,谁知不过是被当成幕僚使唤,等到吴三桂起兵反清,他也被拖下水,最后在战火中被砍了头。

说到底,吴三桂也没把这些士人当人看,用得上就捧着,用不着就一脚踢开。

后来局势急转,1673年,吴三桂说反就反,揭竿而起,喊出要“反清复明”。

这口号一出,江南士绅心里动了,他们原本就对清廷不满,这下似乎看到一点希望。

有的人真跟着干了,有的只是摇旗呐喊。

可这戏唱到一半就散了,清廷没两年就把叛乱压下去,吴三桂人也死了,儿子撑不了场面,整个三藩之乱草草收场。

可这场乱事虽然失败,却真把清廷吓了一跳,康熙心想,士绅这股子人不能再逼太狠,于是开始变着法子拉拢。

1679年,康熙搞了个博学鸿词科,名义上是礼贤下士,其实就是安抚人心。

那一年,江南考上的有38人,像朱彝尊、汪琬这些读书种子都进了朝廷修史、议政,以前是查他们的钱,如今是求他们的笔。

不光如此,康熙还开口说了,之前被革职的士人,只要愿意交银子,就能恢复功名。

这一下,很多破产的家族又活过来了,以前避风的读书人也纷纷出山,该当官的当官,该讲学的讲学。

士绅在江南又活络起来,开书院、办学堂,气氛又热了起来。

吴三桂死后,那些当年跟他走近的士绅也有人开始“改口风”。

像顾炎武,虽没参与造反,他的弟子却一个个跑去应征清廷职务;黄宗羲更是直接称康熙是“圣天子”。

这转身太快,有人说是变节,有人说是识时务,可怎么说,这一场士人与清廷的较量,最终是清廷赢了。

不过回头看这段恩怨,最滑稽的就是吴三桂。

他前头站在清廷一边砍士人,后头又想借士人翻盘,结果两头不讨好,落得个身死族灭。

士绅们虽然苦了几年,最终还是靠着文墨、靠着妥协,活了下来。

清廷呢,一手打压一手怀柔,把江南这群最不好管的人,变成了自己统治的帮手。

参考资料: [1] 顾诚.《南明史》. 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0 阅读:42

评论列表

宇化贤

宇化贤

2025-05-12 01:29

满清十大酷刑、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文字狱、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易服、驱使奴隶、鞑子一人管十家,银乱中国女子,欺男霸女、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挥霍奢靡、四库全书篡改禁毁15万册古籍、隐藏满清罪恶事实、抹黑明朝历史、禁锢思想、打断人民的脊梁骨、误人子弟,误导国人成为奴隶、阉割中华文明,使我国回到漆黑蒙昧的原始社会、凡有水旱,坐视不管、重徭役、纵贪官污吏,官以贿得邢以钱免,腐败,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国库空虚、圈地运动,百姓流离失所、民族压迫、宁与外邦不与家奴、割地赔款、不战而败、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百年屈辱、祸国殃民、扼杀维新、残暴专制、种族灭绝、赵州之屠、畿南之屠、潼关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四川大屠杀、金华之屠、南昌大屠杀、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潮州之屠……几乎将明朝全境上下屠了个底朝天,整个华夏大地十室九空!中国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直到满清统治时期才急剧衰落到世界贫穷国家。由于满清持续篡改两百多年的历史,很多罪恶都被掩盖!这些还只是已确认过的真实事件,不信的请自己先查一下有没有这些事再说。

猜你喜欢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