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

老阿七说史 2025-05-13 18:13:10

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地主婆意外在报纸上看到儿子的消息,原来这么多年他骗了自己。 这位地主婆在当地很有名,名叫王毕氏,当年她变卖家产,给儿子王凤阁从军的时候,人人都说她是个傻子。 “外面都在打仗,朝不保夕的,不守好家产保命,跑出去折腾什么,别到了最后连副尸骨都收不回来。” 王毕氏平静地听着旁人议论,变卖家产的手却没有停下,嫁国沦丧,偏安一隅又能苟活多久,他的儿子抗日,是有大志向的人。 王毕氏是个裹小脚的女人,年纪轻轻就嫁人生子,照顾家庭,但是她的思想却毫不落后,对时局的变化了解甚多。 日本鬼子在东北地区猖狂,动辄烧杀抢掠,东北人民人人安危不保。王毕氏的家庭虽然富有,但是也时刻被动乱的时局影响。 王凤阁从小进入私塾读书,从书本上了解到爱国情怀,有亲眼见识过日本所到之处民不聊生。 王凤阁心中愤懑,一腔热血想要报效祖国,后来他投入军阀门下,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却看到了军阀拥兵自重,为了权势利益厮杀,不顾百姓死活的卑劣。 王凤阁愤而辞军,回乡自己拉起队伍,带领人民抗击日寇,王凤阁的义举得到了母亲王毕氏的支持。 王毕氏节衣缩食,将家中财产交付给儿子组建部队,鼓励王凤阁做保家卫国的好男儿。 那时候抗日形势越来越严峻,日本人对中国大地的觊觎之心无所遁藏,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人民流离失所,百姓哀鸿遍野。 王凤阁振臂一呼,再也无法呆在家乡里安稳生活,准备奔赴前线,上阵杀敌。可是一支半道组建的民兵,如何能跟装备精良的日本军抗衡。 王凤阁每日奔走,为了部队的物资焦灼,王毕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从家传的大宝箱中,掏出房契地契,全部变卖交给王凤阁。 “儿,娘年纪大腿脚不便,否则也得跟着你上阵杀敌,你拿着这些钱,买枪买炮,咱们中国人,不能叫日本鬼子看扁了!” 王凤阁热泪盈眶,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到前线干起了革命,拉起辽宁民众自卫军的大旗,汇入救亡图存的革命大潮。 王毕氏从大宅子搬到小破屋,为儿子守着一盏明灯,每次听到王凤阁的部队胜利的消息,王毕氏也激动万分,听到东北鏖战,伤亡惨重,王毕氏也揪心难眠。 王凤阁一去多年,少有音讯,村人都为王毕氏唏嘘,价值千金的家产付诸东流,英武的儿子恐怕也没有生还的机会。 王毕氏却是个坚强的母亲,她虽为儿子的安危担忧,但是从不为儿子的选择悲伤,儿子浴血杀敌,不负父母的教诲。 而远在战场的王凤阁,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在东北大地与日军顽抗,尽管战争惨烈,王凤阁从未想过退缩。 王凤阁的部队在通化大地上令日军闻风丧胆,他们捣毁日军设备,建设抗日根据地,给日军在通化等地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日军为了逼迫王凤阁就范,居然找到王凤阁的老家,抓住王凤阁的岳母一家,严刑拷打,想要让王凤阁缴械投降。 王凤阁心如刀绞,但是绝不向日寇妥协,将满腔怒火,都寄托在枪炮上,直捣日寇的心脏。 后来王凤阁率军守卫要塞,跟日军死战三天三夜,最后弹尽粮绝,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抵抗到最后一刻,被日寇抓捕并杀害。 “娘,儿在外抗日,杀敌无数,您保重身体,等我凯旋!” 被围困的时候,王凤阁给老母亲写下平安家书,希望母亲不要听到自己的死讯,能抱着希望活下去。 这封简短的家信,被王毕氏珍藏,她一直期盼着王凤阁胜利凯旋的一天,就这样等了一天又一天。 几年后,刊载王凤阁被处死消息报纸,送到了王毕氏的手中,那张泛黄的报纸上,王凤阁顽强不屈的眼神,消瘦坚毅的面庞,正如同他离开时那样。 王毕氏终于知道,那封平安家书,其实是王凤阁的诀别书,旁人都十分同情这位老妇人,家财散尽,儿子丧命,孑然一身。 然而王毕氏擦干眼泪,举着那张报纸说,我儿子是抗日英雄,他的志气不倒!

0 阅读:0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