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打算处死旧臣夏原吉。夏原吉说:“我自知必死,但能否宽限三天,让我把这些账目算完?”朱棣一听都愣住了,都什么时候了,这人不求饶命,还想着工作?
一旁的侍卫已经举刀架在夏原吉的脖子上,只待一声令下便可结束他的生命。朱棣却被夏原吉的态度震惊了,他甚至产生了一丝敬佩——逼近死亡的边缘,这个人居然还惦记着手头的工作,真是百年难遇的良臣!
于是朱棣将夏原吉放过,允许他在户部继续工作。他意识到,改朝换代,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要推翻重来。一个忠心之臣,即便主子已经变了,他也会持之以恒地为国尽力。夏原吉正是这样的人。
夏原吉,字维喆,出生于书香门第。23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被选拔进入国子监学习,深得明太祖的赏识。太祖见他工作勤奋,将他提拔为户部司务。
夏原吉刻苦用心,深得上司郁新赏识。有一次郁新向朱元璋弹劾一批官吏懒惰,朱元璋本想从轻发落,郁新坚持严惩不贷。朱元璋大怒,问他是谁教唆的。郁新推说是夏原吉,结果郁新被贬,夏原吉也几乎遭遇不测。
幸而明太祖鉴别夏原吉的才干,将他留用不杀。这一次危机过后,夏原吉更加谨小慎微,勤勤恳恳地工作,终被提拔为左侍郎,跻身户部高级官员之列。
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重用夏原吉主管国家财政大计。夏原吉辅佐建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国库收入大增,财政日渐宽裕。
他还奉命巡视各地,查访民间疾苦。夏原吉徒步走访,察看县野民政。他夜以继日工作,不顾饥寒,以至双目受创。然而夏原吉从未抱怨过半句,只为造福一方百姓。
建文四年,爆发了靖难之变。朱棣起兵讨伐侄子建文帝。两军在江南激战,建文帝的军队节节败退,最后退出南京城。朱棣入主南京,建文帝仓皇出逃。
朱棣大肆搜捕建文旧臣,处决无数忠良。当他的刀锋指向夏原吉时,谁知这个侍奉过两代皇帝的忠臣,并没有丝毫惧色,只想着工作的事。
朱棣本想杀光建文的旧部,听闻夏原吉的请求,心生惊异。他反复思量,决定继续留用夏原吉,让其整顿财政。
此后数年,在夏原吉的辅佐下,明朝财政收入大增,使得朱棣有了充沛的资金修建北京城及紫禁城,开凿通惠河,编修《永乐大典》等。郑和下西洋,北伐蒙古,也都仰赖夏原吉的财力支撑。
永乐年间被称为“盛世”,夏原吉功不可没。他忠心辅佐新主,朱棣也从未怀疑过他。夏原吉的为官之道,完全是忠于国家与百姓,而非忠于某一位君主。他视两朝为一家,视君命如父命。
1420年,朱棣命皇太子朱高炽南下迁都。朱棣交代太子可慢慢前行,夏原吉便带着太子绕道各地,考察民情军情,用了三月时间到达京师。
朱棣见他们赶来如此迅速,居然还表示不满,责问为何这么快就到了。太子朱高炽一时语塞,夏原吉机智地回答:“太子思念父皇,所以赶路较快些。”
夏原吉不仅替太子解围,还在行程中向太子进谏献策,让他认识民间疾苦,日后治国有方。朱高炽登基后,亲自前去释放夏原吉,显见他对老臣的依赖。
朱棣晚年多次率大军亲征漠北,国库因此日趋空虚。1421年,朱棣又要起兵北上,夏原吉率先站出来进言,极力劝阻。他分析粮草不继,讨伐无功,恳请朱棣珍视龙体,停止用兵。
然而垂暮的君王仍怀有北伐的野心,将夏原吉囚禁。可他出征后病重不治,临终前念念不忘夏原吉的忠心,叹息道:“夏原吉爱我。”
夏原吉在狱中得知朱棣驾崩的消息,痛哭失声。太子朱高炽亲自将他接出,询问对策。夏原吉忠心建言,稳住了局面,使得朱高炽顺利登基为宣宗。
宣宗朱瞻基也十分倚重夏原吉,在位期间夏原吉不遗余力地辅政。为明廷兢兢业业几十的夏原吉,最终带病去世。
宣宗悲痛不已,追赠太师,谥忠靖。他还下旨免除夏氏一族世世代代的赋税,以示对这位忠心之臣的崇敬与怀念。
夏原吉历经五代三帝,屡遭风霜,然始终不渝其节。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他视生死为轻,只为忠君和国。他劝谏之语,虽遭明君置之不理,仍义无反顾。
夏原吉用一生践行了儒家“忠”的美德。他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于道义良知,忠于百姓,而非忠于某一位君主。他面对强权从不低头,哪怕遭遇不公,也绝不投机倒戈。
夏原吉以超凡的修养示范什么是大丈夫。他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后人效仿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