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老山战场前线,大雨滂沱,61师师长刘登云站在指挥所门前若有所思,突然他转身冲进指挥所:“赶紧下令!所有人立即撤出猫耳洞!”数千官兵在雨中站了三个小时。战士们抱怨他不近人情,但师长刘登云的做法却救了大家一命! 那年7月,中越边境的老山地区笼罩在连绵暴雨,,驻扎在此的解放军第61师官兵正面临着一场与自然和敌人的双重较量。 时任师长的刘登云站在指挥所外,盯着天空翻滚的乌云,雨水顺着帽檐滴落,打湿了他的军装,这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指挥官,此刻的眉头皱得比天上的黑云还深。 老山阵地上的猫耳洞,是战士们用钢钎铁锤在砂岩里凿出的藏身之所,这些洞穴入口狭窄,内部却能容纳五六人,既能躲避越军炮火,也能遮风挡雨。 但连续四天的暴雨让整个山体浸泡在洪水中,岩缝间的泥土被冲刷得松软不堪,刘登云蹲下身,抓起一把湿漉漉的沙土,看着泥水从指缝间渗出——多年的战场经验告诉他,这样的地质条件遇上暴雨,随时可能塌方。 阵地上,战士们蜷缩在猫耳洞里躲避,有人嚼着压缩饼干,有人擦拭着沾满泥浆的枪械,洞壁渗出的水珠滴在钢盔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二营战士小李刚把湿透的胶鞋脱下来,脚板上溃烂的皮肤就和袜子粘在一起,疼得他直咧嘴,这样的场景在老山前线再平常不过,潮湿的环境让超过八成的战士患上皮肤病,但比起暴露在越军炮火下,猫耳洞已是难得的庇护所。 上午十点,刘登云突然转身冲进指挥所,作战参谋记得,师长当时浑身湿透,但声音像钢钉般钉进每个人的耳朵:“传令!全师立刻撤出猫耳洞!” 这道命令通过野战电话传遍二十多个阵地时,连排长们都愣住了,三连连长抓着话筒追问三次,确认不是通讯兵传错指令。 在瓢泼大雨中撤离掩体,无异于让战士们暴露在危险中,但军令如山,数千官兵还是顶着暴雨列队站在了开阔地。 雨水像鞭子似的抽打在战士们身上,新兵小王把钢盔压低,试图挡住打在脸上的雨点,迷彩服早已湿透,贴在背上又冷又痒。 有人嘀咕着“师长发什么疯”,更多人沉默地站着,用体温烘烤着潮湿的军装,刘登云和普通士兵一样站在雨里,作战参谋要给他打伞,被他一把推开。 三小时后,山体突然发出沉闷的轰鸣,战士们眼睁睁看着二营驻守的06号阵地像融化的蜡烛般垮塌,成吨的泥石流裹挟着波纹钢板倾泻而下。 最惨烈的是三号猫耳洞,工字钢支撑的洞穴被生生压扁,泥浆里露出半截扭曲的电台天线,站在高处的侦察兵看得真切——若是洞里还有人,绝对没有生还可能。 后来才知道,这场暴雨引发46处山体滑坡,冲毁200多个防御工事,但61师因为提前撤离,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 工兵团长带人抢修时,在坍塌的猫耳洞里挖出被压扁的军用水壶,壶身上用红漆写着“坚守117天”的字样还依稀可辨。 暴雨停歇后,阵地上多了道特殊景观:每个修复的猫耳洞入口都挂着竹制水位尺,战士们每天记录渗水情况。 刘登云带着参谋们走遍每个哨位,要求新工事必须向内掏挖三米,用波纹钢板加固洞顶,有老兵开玩笑说,现在的猫耳洞能防炮弹还能抗八级地震,简直成了“地下别墅”。 随后的战斗中,改造后的工事经受住越军800多发炮弹的轰击,部队创下114天零伤亡的纪录,战后总结会上,刘登云只说了一句话:“打仗既要盯着敌人,更要读懂脚下的土地。” 二十多年后,老山主峰纪念馆里陈列着当年的工兵铲和扭曲的波纹钢板,解说员总会指着展柜里泛黄的命令副本,讲述1986年那个暴雨如注的上午。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史》 国防大学《亚热带山岳丛林地防御作研究》 原47集团军参谋长刘双喜回忆录《老山岁月》
1986年,老山战场前线,大雨滂沱,61师师长刘登云站在指挥所门前若有所思,突然
猫猫背茹茹
2025-05-14 16:12: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