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超市,正好碰见导购在打包去壳蛋,我看见那鸡蛋还不错,准备过去买点。 旁边却有的人小声嘀咕:“这蛋谁买了,还不知道好不好呢,又不是买不起好的?”我这赶紧把伸出去的手拿了回来。 说实话,当时那嘀咕声就跟长了耳朵似的,精准钻进我耳蜗里。我盯着那袋去壳蛋发愣,蛋黄稳稳当当躺在盒里,蛋清清澈透亮,咋就成了别人眼里的“次等品”?超市导购说这是早上卸货时碰破壳的,为了不浪费才集中打包卖,价格比完整鸡蛋便宜三分之一呢,咋到了别人嘴里就成了“买不起好的”的证据? 后来我在冷藏柜前转了好几圈,心里跟揣了个秤似的来回晃。想起上个月交完物业费,钱包里余额只剩四位数,孩子网课设备还缺个摄像头,这袋蛋省下来的钱刚好能买半袋大米。咬咬牙趁没人注意时迅速拎起袋子,结账时还故意把鸡蛋藏在购物袋最底下,生怕被身后排队的人瞅见。 可回家路上我越想越不对劲,买个实惠鸡蛋咋就成了丢人事儿?去壳蛋又不是坏鸡蛋,不过是提前脱了层壳,营养成分一点没少,炒菜蒸蛋照样香。再说了,超市每天处理的破损食材那么多,要是没人买,最后只能进垃圾桶,咱这叫“变浪费为实惠”,咋还成了被人议论的由头? 想起小区里的张姨,每次去早市都要捡最新鲜的菜帮子,有人笑她“抠门”,张姨直接回:“我退休金一分没少拿,但能省则省是老辈人的习惯,浪费粮食才丢人呢。”这话听着糙,理儿却透亮。过日子本就是自家锅底知冷热,花自己挣的钱买划算东西,犯得着看别人脸色? 现在人总把“面子”看得比天高,买东西非得挑包装精致的,好像不这样就显不出身份。可包装再漂亮,鸡蛋还不是鸡蛋?就像穿衣服,有人爱名牌logo,有人爱地摊货,只要干净合体,咋穿都是个人自由。我邻居李姐,年薪几十万,照样天天逛打折超市,她说:“钱要花在刀刃上,没必要为面子多花冤枉钱。” 其实咱心里清楚,那些议论的人未必真有多“不差钱”。前几天在电梯里,听见俩大姐唠嗑,一个说“我女儿给我买的进口鸡蛋”,另一个就说“我在菜市场捡的碎蛋也一样吃”,结果前者小声嘀咕“穷酸”,后者直接回“你女儿每月还找你借钱呢”。你看,谁也别笑话谁,日子过得咋样,自家账本最清楚。 再说了,节约从来不是寒酸的代名词。我妈那辈人经历过苦日子,至今还保留着攒塑料袋、用洗碗水浇花的习惯,在她们眼里,浪费才是最大的罪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老祖宗传下来的“精打细算”不该丢。就像这袋去壳蛋,我花半价买回家,打出来炒了盘番茄炒蛋,孩子吃得连汤汁都没剩,这不比啥都强? 仔细想想,咱们为啥会因为别人一句话就犹豫退缩?还不是心里总怕被人看低。但过日子是给自己过的,不是演给别人看的。下次再遇见这种事,我高低得大大方方买,管别人说啥呢。毕竟咱不偷不抢,靠本事省钱,咋就丢人了?那些把“面子”当饭吃的人,说不定背地里比谁都算计得清楚。 这事儿说小了是买鸡蛋,说大了是个消费观念的问题。有人觉得“便宜没好货”,有人觉得“实惠才是真”,没啥对错之分。但咱得明白,别人的眼光永远抵不上自己的日子实在。就像我现在看着碗里的炒鸡蛋,金黄喷香,比啥都顺眼——管他壳破没破呢,好吃、划算,比啥都强。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别忘了点赞关注,我们评论区见!
今天去超市,正好碰见导购在打包去壳蛋,我看见那鸡蛋还不错,准备过去买点。 旁边却
田亿娱
2025-05-14 19:08: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