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轮战“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 原济南军区陆军第46军138师413团部分指挥人员的一张留影! 413团是济南军区陆军第46军138师的一支主力部队,在1985年至1986年的老山轮战中担负着重要任务。这支部队的指挥人员各有特色,相互配合,带领全团在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了作战使命。团长张发奎,广东人,作战经验丰富,临危不乱,是团里的核心人物。政治委员张以明,湖南人,作风硬朗,擅长鼓舞士气,稳住了部队的思想阵地。副团长王林远,山东人,头脑冷静,负责战术规划,是团里的“智囊”。政治处主任崔德旺,河北人,心思细腻,负责后勤保障和思想工作,是战士们的“贴心人”。 张发奎是部队的顶梁柱。他参加过多次边境作战,对地形和敌情有很深的了解。在老山轮战中,他经常到前沿阵地查看情况,亲自调整防御部署,确保每个哨位都能顶住敌人的进攻。政治委员张以明则是部队的精神支柱。他深入连队,跟战士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想法,战前还用简单的话给大家打气,让人心里暖乎乎的。副团长王林远是个细致的人,每天研究地图和敌情,制定作战计划,确保部队的防御万无一失。崔德旺则在后勤和思想工作上花了不少心思,保证物资供应到位,还组织活动让战士们放松心情。 老山轮战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89年。这段时间,中越边境冲突不断,老山地区因为地势险要,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413团在1985年5月接防芭蕉坪战区,负责守卫9公里纵深的阵地,300多个哨位散布在山地上,地形复杂,条件恶劣。接防时正赶上雨季,山路泥泞,战士们背着装备一步步接替前一支部队的阵地,任务艰巨。 接防后,战斗几乎天天都有。越军喜欢夜间偷袭,炮火密集,战斗异常残酷。413团的指挥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既要守住阵地,还要尽量减少伤亡。张发奎带着参谋人员反复研究地形,调整哨位布局,避免被敌人抓住漏洞。张以明则忙着稳定军心,鼓励大家坚持到底。王林远根据敌情变化,不断优化战术,确保火力分配合理。崔德旺则跑前跑后,保证弹药和粮食及时送到位。这些努力让413团在恶劣环境下站稳了脚跟。 在老山轮战中,413团的指挥人员各尽其责,表现突出。张发奎团长以身作则,经常到最危险的前沿检查阵地。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哨位地势较低,容易被敌人火力压制,当即决定连夜加固掩体。第二天,越军果然对这个哨位发起猛攻,但因为掩体坚固,守军成功挡住了敌人。张以明政委也不含糊,他走遍每个连队,跟战士们聊家里的情况,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到前沿鼓劲,让大家心里有底。 王林远副团长在战术上很有一套。他通过分析越军的行动规律,提前布置火力网,有效打击敌人的夜袭行动。有一次夜战,他判断敌人会从小路偷袭,果断调整部署,结果敌人刚露头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崔德旺在后勤保障上从不马虎,哪怕物资运送条件再艰难,他也能想办法让前线的战士吃上饭、拿到弹药。他还特别关心牺牲战士的遗体处理,每次都尽力抢回烈士的遗体,让大家心里都挺感动的。 413团在老山轮战中打得硬气。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阵地被炮火炸得坑坑洼洼,但始终没让敌人占到便宜。据统计,全团以牺牲13人、战伤49人的代价,击毙击伤越军1093人,缴获了不少武器装备。这个成绩跟指挥人员的努力分不开。张发奎的果断决策和亲自督战,让部队的防御固若金汤。张以明的思想工作增强了大家的斗志,哪怕条件再苦也没人掉队。 王林远的战术规划减少了部队的损失,他优化部署的思路让敌人屡次偷袭都无功而返。崔德旺的后勤保障和思想教育,让战士们能全身心投入战斗,不用担心后方的问题。这些指挥人员各司其职,缺一不可。他们的配合,不仅保证了战斗的胜利,也让413团成为老山前线的一支铁军。 张发奎的经验和胆识,是413团能打硬仗的关键。他不光指挥作战,还注重培养年轻干部,为部队的长远发展出力。张以明接地气,作风扎实,跟战士们打成一片,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王林远严谨细致,战术思路清晰,为部队的现代化作战积累了经验。崔德旺心思细腻,既管物资又管思想,是指挥团队里的润滑剂。 这几位指挥人员没有一个是高高在上的,他们跟战士们一起扛过苦,一起面对危险。他们的付出,不仅让413团完成了任务,也给后来的部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说,老山轮战的胜利,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1979年我国打败越南后的反应,为何美国愤怒了,苏联却沉默不语?对越自卫反击战后
【5评论】【8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