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13日,《解放军报》突然刊登了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寻找的对象不

熹然说历史 2025-05-14 22:29:32

2001年4月13日,《解放军报》突然刊登了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寻找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在K148列车抢劫案中见义勇为的军人—卢加胜。 2007年的一天,某部队正在进行例行检阅。阳光下,一名中等身材的军人站在队列中,他额头上那道明显的伤疤引起了领导的注意。 "这伤疤是怎么来的?"领导好奇地问道。 "工作时不小心磕到的。"卢加胜轻描淡写地回答,眼神平静如常。 这个简单的回答并未打消领导的疑虑。经过进一步调查,一个尘封六年的惊人真相终于浮出水面——这名普通的军人,正是2001年K148次列车抢劫案中那位神秘的英雄,也是《解放军报》曾经苦苦寻找的对象。 回到2001年4月13日,《解放军报》刊登了一则特殊的寻人启事,题为《穿军装的英雄,你们在哪里?》。这则启事不是寻找失踪者,而是寻找两个月前在K148列车抢劫案中见义勇为却消失无踪的一名军人。当时,政府、警方和军方已经找到了其他参与制服歹徒的军人,唯独这位名叫卢加胜的军人,无论怎样努力都联系不上。 事实上,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列车营救行动后,卢加胜因多处受伤被送往医院。然而,他在接受了十多天治疗后,为了赶回部队参加演习,悄悄地离开了医院。临走前,他不仅自行支付了医药费,还将这些天群众送来的慰问品全部留下。 这位英雄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回到了部队,对那场震惊全国的英雄壮举只字未提,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日常工作中,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而与他一同战斗的其他军警,大部分立了二等功或一等功,有的被评为全军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有的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甚至有的成为"感动中国"候选人。面对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誉、鲜花和掌声,卢加胜却选择了沉默和离去。 六年的时光匆匆流逝,这段英雄事迹几乎被时间的尘埃所掩盖。直到那天领导注意到他额头上的伤疤,命运之门再次打开。后来,记者问卢加胜:"立功受奖是你应该得到的荣誉,你为什么不声不响就放弃了呢?" 卢加胜憨憨地笑了笑说:"保护群众利益,是军人的职责。"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军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在功成名就时默默离去,在荣誉面前淡然处之。他的事迹被重新发掘后,2008年10月,师党委决定在全师范围内开展向卢加胜同志学习活动,号召全师官兵向他学习。 2001年春节假期刚刚结束,K148次列车从成都开往武昌,车厢里挤满了返工的乘客。在这个人声鼎沸的列车上,一群不速之客悄然登场。 七十多名身材魁梧、面色凶狠的大汉混上了列车。他们虽然伪装成普通农民工,却掩饰不住举止间的彪悍气息。上车后,这些人完全无视座位安排,看到空位就坐,大声喧哗,言语粗俗。 随着列车启动,他们开始在车厢里走动,眼神贪婪地打量乘客。很快,一个留着平头的壮汉突然抓住一位女乘客的手腕,企图抢夺她的手提包。另一边,两个男子开始威胁一位老年乘客,要求交出钱财。这群歹徒不仅抢劫财物,还调戏妇女,对不配合的乘客拳脚相加。有的甚至开始强行买卖座位,将原本乘客赶走,然后高价转卖。 整个车厢顿时陷入恐慌。尖叫声、哭泣声此起彼伏。一些男性乘客试图阻止,却被亮出的刀具威胁。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列车长王明(化名)迅速意识到必须寻求帮助。他悄悄来到离餐车最近的一节车厢,目光锁定了一位年轻军人——卢加胜。 "列车上有歹徒在抢劫,能帮忙吗?"王明简要说明情况,恳请援手。 卢加胜听完后,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光芒,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他随即行动起来,低声询问王明是否还看到其他军人,然后穿梭在车厢间,很快召集了20余名不同军种的战友。虽然彼此素不相识,但他们在危急时刻展现出惊人的团结精神。 卢加胜制定了一个大胆计划:让列车长假装与歹徒头目谈判,提出交出贵重物品,但要求歹徒派代表到餐车清点。当刀疤男带着两名手下走进餐车时,埋伏已久的军人们迅速将三名歹徒制服。 接下来,卢加胜带领军人们分组进入各车厢。战斗中,一名歹徒挥刀向卢加胜砍来,在他右小腿上留下深深伤口。尽管鲜血染红裤腿,他咬紧牙关继续指挥。一名歹徒用酒瓶击中他的头部,温热的血液顺着额头流下。在近身搏斗中,另一名歹徒狠狠咬住了他的右手,但他没有退缩,反而用另一只手给了歹徒重拳。 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期间,列车曾停靠中途站,但为防止歹徒逃脱,卢加胜决定继续在车上作战。最终,在警察支援下配合军人小队成功制服了全部76名车匪,缴获200余件凶器,包括匕首、砍刀、铁棍等。 后来有人说卢加胜非常"傻",当年那么拼命,除了一身伤疤外什么都没留下,导致两次提干都未成功。如果早点说出自己的事迹,也许早就功成名就了。但卢加胜不这样认为,他说当时身穿军装,是人民的子弟兵,军人就应该在人民危险时挺身而出,他身上的伤疤就是最高荣誉。

0 阅读:15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