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47岁的陈钟书将军,在一次肉搏战中挑死14个日军后牺牲,记者拍下了这一幕,被战士们用担架拖回遗体的一张照片。 战场上那张照片,定格了一个英雄的最后时刻。1938年4月23日,台儿庄战役硝烟弥漫,几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用粗糙的担架小心翼翼地抬着一位浑身是血的将军。他头部缠着已经被鲜血浸透的绷带,右眼处有一个触目惊心的伤口,双拳仍然紧握,嘴角似乎还在无声地喊着"冲锋"。这位将军就是陈钟书,年仅47岁的他,在一场惨烈的肉搏战中刚刚刺倒了14名日军后,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面部牺牲。幸运的是,一位前线记者冒险拍下了这一刻,让这段历史永远留存。 时间回到一天前。1938年3月,日军的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正沿着津浦路南下,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攻占台儿庄,打通津浦线。如果成功,华北与华东的联系将被切断,对中国军队将是致命打击。 4月22日,陈钟书率领的60军刚刚抵达战场,还没来得及构筑防御工事,日军的先头部队就已经扑面而来。数十辆坦克喷着火舌,掩护着大批步兵向中国军队阵地压来。面对这种情况,陈钟书没有退缩。一望无垠的麦地上没有任何掩体可以依靠,眼看着战士们成片成片地倒下,陈钟书心急如焚。 "机关枪瞄准步兵,手榴弹轰炸坦克,给我狠狠地打!"陈钟书一边喊着,一边亲自冲到阵地前端起机关枪。他的战术很清晰——将日军的坦克和步兵分割开来各个击破。战士们受到鼓舞,像猛虎下山般向日军发起反冲锋,成功将日军逼退一里之外。 当夜幕降临,陈钟书通过望远镜发现前沿阵地500米外的村子里有日军活动。他立即挑选了一百名精兵组成"敢死队",借着夜色向日军发起突袭。"今晚务必要全歼日寇,不能留一个害群之马!我们要为阵亡的官兵报仇,为中华民族雪恨!"敢死队员们在陈钟书的带领下,仅用不到20分钟就消灭了村内的500多名敌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然而战斗远未结束。4月23日,日军集结了更多兵力发动猛攻。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中国军队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陈钟书明白,继续死守只是时间问题,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陈钟书率先从战壕中站起,带头冲向敌阵。战士们跟随着他,即使赤手空拳也毫不退缩。战场上满是呐喊声和厮杀声,有人用刀,有人用枪托,甚至有人用拳头和牙齿与敌人搏斗。陈钟书连续刺倒14名日军,身负数伤仍不肯离开战场。就在这时,一颗子弹从他的右眼射入,后脑飞出。陈钟书倒下了,嘴里还喊着"冲锋"。警卫们冒着枪林弹雨将他救出,但伤势过重,他很快就在被抬往后方的途中壮烈牺牲。 那位在台儿庄战场上壮烈牺牲的47岁将军,曾经只是云南一个放牛的穷孩子。1892年,陈钟书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县月照屯一个贫困家庭。他幼年在村里的私塾读书,但因家境实在太穷,11岁就被迫辍学,到别人家放牛谋生。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他17岁那年,为了替家里赔偿债务,陈钟书走上了从军之路,没想到这一去,竟成就了一段传奇人生。 参军后的陈钟书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智慧,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升至连长。他的表现引起了上级的注意,被送往云南讲武堂深造。毕业后,陈钟书被调往边境地区麻粟坡担任边防督办,负责管理边境安全事务。 在麻粟坡任职期间,陈钟书经常不穿军装,换上便服私下访察民情,了解百姓的真实生活和困难。他铲除欺负百姓的恶势力,查抄了当地劣绅宋某的家,制服了恶霸李某人,为老百姓撑起了一片天。 边境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也牵动着陈钟书的心。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兴办学校,并招募了许多有才华有志向的人来当老师。在他的强力推动下,学校很快建成,边境的孩子们终于有了读书的地方。同时,他经常操练部队,士气大振,军威远播,就连邻国越南境内的法国人也对他心生忌惮。 凭借出色的能力和功绩,陈钟书很快获得了云南军阀龙云的赏识,被授予98师少将团长一职。1932年10月17日,当陈钟书卸任时,当地百姓自发在街上摆香案送别,地方父老还送给他一枚金质纪念章,并为他立了一块德政纪念碑,详细记载了他的功绩和恩德。 作为一名高级军官,陈钟书却始终保持着朴素的本色。每次回乡,他都穿着普通便服,毫无将军架子,常常和穷人一起蹲在狗肉摊前吃肉喝酒,与乡亲们攀谈。老人们当众直接喊他小名,亲切随和。陈钟书也借这些机会给乡亲们讲述他亲眼所见的爱国故事,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
1938年,台儿庄战役47岁的陈钟书将军,在一次肉搏战中挑死14个日军后牺牲,记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5-14 23:07: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