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高管震惊西方车企要在中国全军覆没# 】据英国《金融时报》(FT)14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三,在伦敦举行的FT汽车未来峰会上,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的核心高管毕高诚(Maxime Picat)表示,他对外国车企在中国市场份额的流失程度感到“震惊”。
他警告称,随着中国本土车企不断逼近大众、丰田等外国车企仅剩的“最后据点”,西方汽车品牌在中国可能“再无未来”可言。
FT介绍道,毕高诚现任Stellantis的亚太、中东及非洲地区首席运营官,同时负责供应链板块。他也是唐唯实(Carlos Tavares)离职后,Stellantis下一任集团首席执行官(CEO)的两大内部候选人之一。
另据Stellantis官网等介绍,毕高诚于2007年被首次派驻中国,担任中外合资车企神龙汽车的武汉工厂负责人。2011年升任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DPCA)总经理,全面主导合资公司运营。2012年被调离,出任标致雪铁龙集团旗下标致品牌的CEO。
在中国的近5年时间中,毕高诚全面负责神龙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工作,推动标致、雪铁龙品牌的本土化设计,成功开发适应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使神龙汽车的销量在此期间翻了一翻。
作为一名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业界大佬,当被问及西方汽车集团是否能在中国与其本土品牌竞争时,毕高诚坦言,“我是个乐观的人,但在这件事上确实乐观不起来。”
毕高诚指出,在中国市场,本土品牌在所有细分车型领域的攻势日益扩大,已经在电动车和大型车领域从外国车企手中抢占了大量份额。尽管丰田、大众等品牌仍在中型燃油车市场维持高销量,但他认为西方车企在这一“最后据点”的优势“不会长久”。
“我感到非常震惊,”他说,“如果你看看最近几年的情况,就会发现(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西方车企想在中国保住地位相当困难。”
据FT报道,大众和丰田仍是中国燃油车市场的前两大制造商,合计占据34%的份额。但上海咨询公司Automobility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外国品牌在华市场份额已降至32%,不到2020年时的一半。比亚迪已取代大众汽车,成为销量最高的品牌。
报道称,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大众等德国制造商都在加倍押注中国这个主要长期利润来源,采取“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力求挽回那些转向价格更实惠、科技配置更丰富的本土品牌电动车的消费者。去年年底,大众宣布向中国追加25亿欧元投资。
另据路透社报道,就在这场汽车峰会上,大众首席执行官(CFO)阿尔诺·安特利茨(Arno Antlitz)周二表示,大众将在2026年第三季度前“重新”参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在中国推出的新产品将开始改善其在电池电动汽车领域的表现。
他说,“到那时,我们将凭借出色的产品和真正良好的成本基础重新参与市场竞争。”
FT提到,在欧盟对华征收电动汽车关税的问题上,大众汽车等多数欧洲车企持坚决反对立场,而Stellantis和雷诺等企业态度则相对缓和。后者因在中国市场布局有限,受关税及潜在贸易战升级的影响较小,其中Stellantis的销售重心主要集中在美洲和欧洲市场。
另据报道,在Stellantis逐步关闭在华合资企业后,毕高诚近年重返中国业务,负责统筹Stellantis在华战略,包括与中国电动汽车品牌零跑汽车的15亿欧元战略合作,通过“零跑国际”合资公司推动中国电车技术出海欧洲和东南亚市场。负责主导供应链优化的毕高诚,同时深化了与凌云集团等中国供应商的合作。
去年6月,受欧盟对华电车关税影响,Stellantis方面曾考虑将集团与零跑合作的部分电动车生产迁出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中欧双方近期就电动车关税问题已经展开了重新谈判,欧盟和中国已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取代欧盟2024年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方案。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正在灵活调整在欧洲市场的战略,通过大举推出插混车型,“换道”赢取市场份额。
市场分析机构Dataforce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达14.8万辆,同比增长78%,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5%跃升至4.5%。其中,插混车型销量同比激增368%,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