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中国少年该有的样子!7月11日,湖北黄石一15岁男孩凌晨四点半便出现在大街上,他穿着环卫工的服装,戴着手套,拉着垃圾车,开始扫起了马路。 (信源:极目新闻——顶着高温凌晨起床,黄石15岁少年帮妈妈扫大街) 凌晨四点半,天还没亮透,湖北黄石的街头异常安静。大多数孩子还在梦里,可是在下陆区沿湖路的谈山隧道立交桥下,昏黄的路灯光里,却有两个橙色的身影在挥动扫帚,其中一个,看着还明显是个孩子。 他名叫李润,年仅15岁,刚刚结束了中考的征程。与他并肩而行的,是他的母亲高凤琼,现年48岁,是一位辛勤的环卫工人。当同龄的孩子们正沉浸在甜美梦乡时,李润却已跟随母亲踏上清晨的街头,手拉垃圾车,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 母子俩穿着橙色马甲,妈妈高凤琼在前头扫,把落叶归拢成堆;李润跟在后头,一手拿铁锹一手拿扫帚,麻利地把垃圾撮进车里。 两人话不多,配合却很默契,一看就是“老搭档”了。他们负责的这段路有1500米长,路两边的香樟树总是掉叶子,每天都得扫上好几个小时。 这件事已经持续了不是一天两天。李润跟随妈妈清扫街道,至今已接近一年。问及原因,这个孩子的回答简明而真挚:“看到妈妈每天如此辛劳,我希望她能早点完成工作回家。” 高凤琼2020年开始做环卫工,就是为了补贴家用。起初,她怎么也不同意儿子跟着自己出来干活。 丈夫是货车司机,女儿也大学毕了业,家里日子不算富裕,但也过得去,远没到需要未成年儿子上街吃苦的地步。 她心里更是犯嘀咕,这活又累又脏,万一被同学看见了,儿子面子上挂不住,会不会被人笑话?再说,街上车来车往的,也不安全。哪个当妈的,不希望自己孩子能轻松点呢? 然而,李润的倔强远超她的预料。面对母亲的担忧,他仅淡然回应:“为母亲分担工作,何来丢人之说?”高凤琼原以为他只是一时兴起,料定他做两天便会因劳累和苦楚而退缩。 谁知这孩子认了真,只要一有空,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雷打不动地跟着出门。同龄人还在被窝里享受的清晨时光,他却选择摸黑起床,用几个小时的汗水,实实在在地为母亲分担。 看着儿子成了自己最暖心的“同事”,高凤琼心里五味杂陈,既心疼又欣慰,觉得儿子是真的长大了。 高凤琼从一开始的拒绝,到后来“拗不过儿子的好意”而默许,这种“不溺爱也不打压”的态度,恰好给了李润责任感生根发芽的空间。 这也引人思考,我们总说“为你好”,但什么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是把他圈在温室里,还是放手让他去体验真实的生活,哪怕带点辛苦? 当然,这件事还存在另一层面的考量。黄石市下陆区城管局的副局长陆姣兰明确指出,基于安全和管理的双重考量,他们并不鼓励家属,特别是未成年家属参与街头协助工作。 毕竟街头车流量大,存在安全风险,单位也只为正式的环卫工人购买了意外险。不过,她也对李润赞不绝口,夸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父母的不易,用行动诠释孝心和担当,是难得的好品质。 李润大概从没想过要去感动谁,他最初的想法,只是“想让妈妈早点回家”。也正是这份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愿望,不偏不倚地击中了人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孝道、责任、劳动价值和家庭教育的讨论。 说到底,孝心和担当不是挂在嘴边的漂亮话,它们就藏在凌晨四点半的路灯下,藏在混着汗水和落叶的空气里,具体而温热。 这束拂晓的光,照亮的不仅仅是回家的路,更是一个少年成长的模样。那么,面对孩子的成长,保护和放手之间的平衡点,究竟该如何寻找呢?这恐怕是每个家庭都需要思考的课题。
记者采访青岛养老院的一个87岁的老人。记者问:“你想家吗?”老人答:“我没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