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红旗渠工程总设计师吴祖太27岁牺牲,杨贵当众痛哭 吴祖太,1933年出生在河南原阳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家乡闹灾荒,他七岁就得跟爹妈去郑州街头要饭,靠卖水混口吃的。那时候挑着水桶跑街串巷,看见乡亲们因为没水日子过得苦哈哈,他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长大了一定要干点跟水有关的事儿。 新中国成立后,他抓住机会读书,1950年考进河南省立郑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水利科,后来并到黄河水利学校。靠着拼命学,他掌握了农田水利的本事,1953年毕业后去了安阳水利局干活。1958年,他主动要求调到林县,投身南谷洞水库建设。那会儿林县缺水缺得要命,他觉得自己能帮上忙。 到了林县,吴祖太没闲着。南谷洞水库是个大工程,他一到工地就上山摸地形、查土质,设计的大坝83米高,用黏土和堆石沥青硬是搞成了。这水库到现在还能防洪灌溉,挺牛的。除了这个,他还弄了人民英雄渠,帮林县攒了不少水利家底子。 林县那地方,十年九旱,水比油贵。吴祖太心里清楚,光靠小打小闹的水利工程不够,得干个大的。他跑山沟、爬悬崖,啥脏活累活都干,技术上也是一把好手。这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已经是林县水利圈子里响当当的人物了。 1959年,林县决定干引漳入林工程,也就是后来的红旗渠。这工程是要把山西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穿过太行山,难度大得吓人。吴祖太被点名当技术指导股副股长,负责总干渠的设计和勘测。他带着一帮人,扛着简陋的工具就上了山。 那时候没啥高科技设备,他自个儿琢磨了个“水鸭子”测水平——拿个脸盆装水,漂个空碗,插根直棍,三点一线就算出水平线。听着土了吧唧,但真管用。仨月时间,他带着团队翻了几百座山,趟了无数河,硬是把总干渠的线路测了出来,还写了《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 他还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比如青年洞那段,原先是明渠,他改成隧洞,省工又安全。还有“空心坝”的设计,渠水从坝心过,河水从坝顶淌,既省料又实用。这些脑子里的点子,后来都成了红旗渠能修成的关键。 1960年3月28日,红旗渠工程正干得热火朝天。吴祖太忙了一天,刚想歇口气,听说王家庄隧洞出了问题,顶部裂缝老掉土。他二话不说,拿上手电就往那儿跑。王家庄隧洞是他改的设计,从单孔变双孔,稳了不少,他得亲自去看看。 结果那天,隧洞塌了。吴祖太和一起去的卫生院院长李茂德都被埋了。救援队赶紧挖,可挖出来的时候,俩人都没气了。吴祖太才27岁,就这么没了。 消息传到县委书记杨贵那儿,他跑去现场一看,腿都软了,跪那儿哭得停不下来。杨贵那人,平时硬邦邦的,能让他这么失态,可见吴祖太的走对他打击有多大。工地上的工人也炸了锅,有人抹泪,有人攥拳头,谁也没想到这个干活不要命的技术员就这么没了。 吴祖太走了,可他留下的设计蓝图没废。红旗渠全长70多公里,靠着他的规划,工人们咬牙干了下去。太行山的地形多险,物资也缺,可有了吴祖太的设计,啥困难都扛过去了。1969年红旗渠修成,林县人终于喝上了漳河水,田里有了收成,日子也慢慢好起来。 这工程不光解决了水的问题,还成了国家的宝贝。现在是5A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那儿旅游的人多了,都想知道红旗渠咋来的。吴祖太的名字,也跟着红旗渠一块儿刻进了历史。 吴祖太死后,林县县委追认他为共产主义党员,算对他贡献的肯定。他的家乡原阳白庙村2021年建了吴祖太烈士纪念馆,里面放着他的照片和手稿。每年清明冬至,村民都去他墓前放花,挺感人的。他读过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给他立了雕像,让学生们学他的精神。 他的故事还被拍成纪录片、电视剧,像《红旗渠》里就有他的影子。2021年,他上了“最美奋斗者”的名单,算是国家给他的一个大认可。他的精神,也成了红旗渠精神里最硬核的那块。 吴祖太干活拼命,可个人生活挺苦的。1959年,他老婆薄慧贞为了救学生没了,刚结婚没多久。他把这事儿埋心里,啥也没说,转头就扎进红旗渠的活儿里。他的朋友刘和锁帮他照顾老爹老娘,直到二老过世。1984年,薄慧贞的棺材迁到吴祖太墓边,俩人总算在地下相见了。 吴祖太这辈子,27年不算长,可干的事儿够牛。他用命换来了红旗渠的一片水,感动了杨贵,也震住了林县人。他的故事听着挺传奇,又有点让人鼻子酸。你咋看吴祖太这人?他这牺牲值不值?有啥想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感受。
英国一记者质问我国学者高志凯:“难道中国不愿意尊重国际法吗?海牙国际裁决否定了中
【59评论】【89点赞】
脚踏东京湾的食铁兽
向英雄烈士致敬 烈士永垂不朽
用户10xxx27
战天斗地敢教山河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