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这下美国和欧洲全傻眼了!7月16日,在我们宣布将限制八项电动汽车关键电池制造技术的对外输出之后,立刻就引起了纽约时报的关注。纽约时报对此表示,中国此举这是要巩固中国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已占据的主导地位。 这一政策明确新增了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的限制类条目,涵盖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等关键制备技术,以及锂辉石提锂、卤水提锂等核心工艺。根据公告要求,任何通过贸易、投资或技术合作方式转移相关技术的行为,必须事先获得中国政府许可。 很显然,我们的这一限制性措施这让美欧都心里面不是滋味。 纽约时报急得直跳脚,说咱们这是要“巩固全球67.1%的动力电池市场地位”。这数据可不是吹的——全球前十的电池企业里,中国占了六家,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就吃掉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更绝的是,咱们连锂矿开采、正极材料制备这些“上游咽喉”都捏住了,像锂辉石提锂、卤水提锂这些技术,放眼全球也就咱们玩得转。 美国那边呢?IRA法案喊得震天响,结果本土电池厂80%的正极材料还得从中国进口,连特斯拉的4680电池量产卡壳了,都得偷偷找中国供应商救命。 欧洲那边更惨,本来想靠“欧洲电池联盟”弯道超车,结果瑞典的北伏公司刚建厂就申请破产,德国大众派了300号人来中国学电池制造,最后连第四家电池工厂都因为技术跟不上被迫停工。 为啥?他们的电池生产成本比咱们高50%,还缺熟练工人,连瑞典VOLT这种号称“欧洲之光”的企业,造出来的电池性能都比不上咱们二线厂商。 最搞笑的是,欧盟一边对咱们电动车加征关税,一边又眼巴巴看着中国电池企业在欧洲建合资厂——蜂巢能源给Stellantis供货突破10万套、宁德时代的电池早已成为宝马的“心脏”,直接用技术入股,把欧洲市场吃得死死的。 有人可能要问了,美欧就不会自己搞技术突破吗?不是他们不想,是真没那能耐。 美国的电池工厂虽然在建700吉瓦时的产能,但阳极和阴极材料80%还得进口,连锂矿开采都得求着澳大利亚和智利;欧洲更绝,连磷酸铁锂电池的专利都得向咱们买,他们自己研发的固态电池还在PPT上躺着,而咱们的磷酸铁锂电池出口量已经暴增182%,把韩国人都逼得放下身段来学技术。 最打脸的是,德国大众花了几十亿欧元研发的MEB平台,结果软件漏洞百出,ID系列电动车三天两头召回,最后还得求着中国工程师去“救火”。 现在,咱们这招“技术限制”,直接戳中了他们的死穴。美国车企本来想靠IRA法案的7500美元补贴过日子,结果发现韩国电池厂用的还是中国的正极材料,最后能拿到补贴的车型从72款锐减到21款。最逗的是,美国密西西比州刚批了个19亿美元的电池厂项目,结果一查,里面10%的股份居然是中国企业的——州长之前还在骂中国技术是“威胁”,这会儿却哑巴吃黄连了。 欧洲更惨,他们的《新电池法》要求碳足迹追踪,结果自己的电池碳排放量比中国高30%,最后还得找中国企业帮忙做认证。 其实,美欧今天的尴尬,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们总以为靠关税和禁令就能卡死咱们,却没想到咱们早就把产业链玩成了“俄罗斯套娃”——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回收,从材料研发到设备制造,全链条都攥在手里。 就拿磷酸铁锂技术来说,当年他们瞧不上这种“低端路线”,结果咱们硬是把能量密度从120Wh/kg提到了180Wh/kg,成本还比三元电池低30%,现在全球新能源车一半以上都用咱们的磷酸铁锂电池。 不仅如此,咱们连电池回收都搞出了名堂,锂回收率能达到90%,而欧洲还在为50%的回收率抓耳挠腮。 有人可能会担心,限制技术出口会不会影响咱们的海外市场?这就多虑了。咱们玩的是“技术换市场”——你看宁德时代帮福特建电池工厂,用的是咱们的技术和设备,但产品只能卖给福特;蜂巢能源在欧洲设厂,直接要求外方用咱们的专利授权。这种“嵌入式合作”比直接出口更狠,既能赚到钱,还能把技术标准输出去,美欧想拦都拦不住。 说到底,这场博弈的本质,就是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美欧当年靠石油美元建立了全球霸权,现在咱们用电池和新能源重构游戏规则。他们越限制,咱们的技术就越“憋大招”——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这些下一代技术,咱们的专利数量已经占了全球74%,连韩国人都不得不承认,未来十年他们得跟着咱们的节奏走。 这次的技术限制,不过是咱们产业升级路上的一个小插曲,美欧与其傻眼,不如好好想想怎么跟上咱们的脚步,毕竟在新能源这场马拉松里,他们已经落后两圈了。
现在欧洲的日子好过吗?
【9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