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个县尉叫郭元振,绑架掠卖了一千多人,本来其罪当诛。抄家的人去他家一看,家徒

岁月解读师 2025-07-18 14:04:59

唐朝有个县尉叫郭元振,绑架掠卖了一千多人,本来其罪当诛。抄家的人去他家一看,家徒四壁,只有一摞一摞的兵书。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郭元振站在金殿上,面对满朝大臣,声音低沉却带着力气,他说自己确实把一千多口人弄去了河西,知道这事犯了律法,但他没赚一文钱,也没害过一个人命。 那一千人现在都还活着,在河西开荒种地、修渠屯田,有吃有喝,还有个去处,他没请示,也没上报,是因为事急,来不及等批文。 这事传出去后整个朝廷都乱了,有的官员说他胆大妄为,简直无法无天;也有的说他干的是正事,只是用了不合规的手段。刑部很快下了文书,让地方把他抓了,命人立刻抄家。 几个小吏带着兵,敲开了郭家的门,大家都觉得这么大一桩“人口拐卖案”,官府一查,铁定能从他家翻出好几箱银子,但屋子里除了破瓦罐、旧桌椅,就是一堆一堆的书。 这些书被麻绳绑着,有的泛黄了,有的书角卷了,全是写兵事和边地的内容,什么粮草筹备、军屯轮值、哨所布点,全写得一清二楚。 有人凑上去翻书,越看越奇怪,这些东西不像是唬人的摆设,更像是长年研究的成果,有兵看了几眼地图,认出了其中几处地名和实际地形完全对应,有人开始窃窃私语,觉得这案子可能没那么简单。 郭元振的官职本不高,一个县尉说白了就是个地方执法头头,顶多管管小地头事,他为什么要折腾出这么大动静?追查后才知道,这事得从一年多前说起。 那时他被派去河西巡视,亲眼见到军镇缺人手,田地荒着没人种,突厥人却趁空打进来,他回来后就一直琢磨这事,正好自己辖区里有一批流民,饿得连粥都喝不上。 他便想到把人送过去屯田,既解决军镇缺人问题,也算给这帮流民找条活路,可这事不好上报,一旦说了怕是要层层批下来,等批文落地早误了事,他索性装作把人卖了,写了假的文书,但实际上人全是自愿去的。 他自己掏了盘缠,还给每家都留了信,说日后想回来他会想办法把人接回,这消息传到兵部,有老将看了他写的东西后连连点头,说这人虽不懂律法,却对兵事有天分。 唐太宗听说了后,召他进京亲问,那天他跪在殿上,从人怎么选、粮怎么发、突厥人动向、军户守备讲了两个时辰,没一句废话,也没求情,最后说完只说愿意领罪。 圣上沉默半晌下旨不杀,将他调去河西,官职不高,挂了个参军事的头衔,但实权不小,专管屯田。 他去了河西,日子并不比从前轻松,他带着原先那批人,一点点在荒地上开沟建渠,帮着守关口。 突厥人再犯,他亲自指挥,让敌军没占到半点便宜,几年下来,那地方慢慢有了样子,田地也稳产了,人心也安了,后来他升了节度使,一待就是二十年。 等到他去世那年,家里还是没什么财物,老旧的书架上堆着的是他自己写的新册子,记录的全是屯田经验。 那一千多个被他送来的人,大多数后代都留在了河西,人们给他立了个小祠,供的不是什么神像,就一个牌位,旁边摆着的是他当年翻得最烂的那本《边事记》。 (主要信源:据《旧唐书·郭元振传》《资治通鉴》等史料整理)

0 阅读:0
岁月解读师

岁月解读师

解读岁月,重现历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