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后,抗日英雄谢晋元遗孀带着4个儿女流落街头、走投无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小说红楼 2025-07-21 17:54:54

上海解放后,抗日英雄谢晋元遗孀带着4个儿女流落街头、走投无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了一封求助信,递给了陈毅市长……

凌维诚,带着四个孩子,在上海街头晃来晃去,饿得眼前发黑。   时光回溯到多年前,凌维诚与谢晋元相识相知,结为夫妻。婚后,他们育有四个孩子,生活幸福美满。   然而,日本侵华的战火无情地打破了这份宁静。谢晋元为了保家卫国,毅然投身抗日战场,而凌维诚则默默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1936 年春,为了让丈夫能够安心杀敌,凌维诚带着三个孩子,怀着尚未出世的幼子,回到了谢晋元的老家广东蕉岭。   一个从小在上海的富裕家庭长大的女子,就这样在粤北的穷乡僻壤扎下了根。她脱下了旗袍、丝袜和高跟鞋,赤脚下地务农,白天在田间辛勤劳作,早晚还要照料公婆和儿女。那娇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艰难地维系着一家老小的生活。   1941 年 4 月 24 日,噩耗传来,谢晋元在上海遇刺牺牲。凌维诚悲痛欲绝,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家中的老人和孩子还需要她。“晋元,你放心,我一定会把孩子们好好养大。” 她对着丈夫的遗像,一字一句地说。   1941 年夏天,她带着孩子辗转到了重庆,希望能领取丈夫的抚恤金,同时也期望国民政府能念及丈夫的功绩,安排孩子们上学读书。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一击。国民政府以抗战期间国家困难为由,推脱了她的请求。无奈之下,凌维诚只能再次回到蕉岭县,靠着自己的双手,耕种着用丈夫抚恤金买来的三亩地,独自抚养四个小孩,还亲自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终于,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投降。凌维诚满心欢喜,她想回到上海,去祭拜丈夫,也希望能在家乡找点事情做,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她卖掉了一部分田产,凑了些盘缠,带着四个孩子踏上了回上海的路。   一路上,他们历经艰辛,靠着民众对谢团长遗孤的热心帮助,终于在 1946 年 3 月抵达了上海。   回到上海后,凌维诚在报纸上刊发了一则消息:“抗日将领谢晋元遗孀昨日抵沪,下榻新新旅社。” 她想见一见丈夫的旧部,没想到,这则消息如同召集令,短短几天时间,数十名孤军老兵纷纷前来。   见面后,凌维诚才得知,这些老兵们过得都极为凄惨。   她的心中满是不忍,毅然决定帮助他们。她与老兵们一起,强占了一栋日本人留下的 3 层楼房,让大家有了栖身之所。   为了让孩子们上学,也为了给老兵们寻找生活出路,1946 年 6 月,凌维诚带着两个儿子前往南京,请求国民政府解决困难。然而,她再次失望而归。   面对困境,凌维诚没有放弃。她四处托关系求人,为有文化、有手艺的老兵安排工作。她还带着老兵们成立了 “四行孤军工业服务社”,生产、经营 “孤军牌” 毛巾、袜子、肥皂等日常用品。   筹备开店时,大家凑不出太多钱,凌维诚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首饰当了。“夫人,这可使不得啊!” 老兵们急得直摆手。   凌维诚却坚定地说:“只要我们能拧成一股绳,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这些首饰算什么,等我们生意好了,再赎回来。”   由于上海人民对 “八百壮士” 有着深厚的感情,产品销路不错,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大家的生活似乎有了保障。可是,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   干了不到一年,管钱的老兵竟携所有营业款逃跑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凌维诚再次陷入绝境,老兵们的心也开始涣散。而此时,国民党挑起的内战愈演愈烈,上海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做小本生意已经行不通了。   1948 年,为了维持生计,凌维诚又组织老兵将丈夫墓地及原孤军营附近的 60 多亩地围起来,租给外地逃到上海躲避战争的人搭棚,收取少量租金。靠着这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着一家人及部分无收入老兵们的生活。   日子就这样艰难地过着,直到上海解放。上海解放后,房产都要登记造册,重新分配。凌维诚看着孩子们和身边的老兵们,心中满是忧虑。她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办,不知道他们这群人的生活将何去何从。   在走投无路之下,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上海市市长陈毅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她详细说明了自己住进吴淞路 466 号的经过,以及胶州路谢晋元墓地周围空地准予出借收取少量费用的原因,还提及了孤军营老兵们的现状,言辞恳切地请求市人民政府准予照前例办理,给予他们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信寄出去后,凌维诚每天都在忐忑中等待着。终于,好消息传来。陈毅市长对她的信极为重视,看完信后马上批示:谢晋元参加抗日,为国捐躯,其遗属应予照顾。   1949 年 10 月 24 日,按照陈毅市长的指示,市府发出秘四字第 589 号指令:“谢晋元参加抗日,为国捐躯,其遗属应致照顾,吴淞路 466 号房屋一幢及(谢晋元)墓地一段,悉仍拨归该遗族谢凌维诚居住使用,一般费用酌予减免。”   这个消息,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照亮了凌维诚和老兵们的生活。在人民政府的关照下,孩子们能安心上学了,凌维诚也在附近托儿所担任副所长兼保育员,后来又调到某服装厂工作,直到 1973 年退休。   那些曾经流离失所的老兵们,也在凌维诚的帮助下,逐渐有了稳定的生活。有的老兵在凌维诚的介绍下找到了工作,有的回到了原籍,开启了新的生活。

0 阅读:65
小说红楼

小说红楼

喜欢红楼梦,愿意和你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