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要出大事,要打大仗了!就在17日,英德签了“友好条约”,说白了,其实这就是军事战略同盟,在遭到军事打击后相互援助,但是他们本来就是北约成员国,针对军事行动的内容和这个协定几乎相同,这难道不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其实,这里面藏着不少玄机,北约虽然号称“集体防御”,但实际运作起来有个大麻烦,任何军事行动都得全体成员国一致同意。
当年俄乌冲突爆发,北约内部光讨论要不要给乌克兰援助就吵了好几个月,效率低得让人着急。而双边条约就灵活多了,英德可以绕过北约的冗长程序,直接在特定领域快速协调。
比如这次条约里提到的联合开发射程超2000公里的导弹,这种敏感项目要是拿到北约框架下讨论,保准会被土耳其、匈牙利这些国家拖后腿。
更关键的是,这份条约背后藏着欧洲防务自主的小心思,这些年美国对欧洲的安全承诺越来越不靠谱,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不仅要求欧洲国家将军费提升到GDP的5%,还暗示可能从德国撤军。
欧洲人心里明白,再这么依赖美国,早晚得吃大亏,于是英德想通过双边合作,逐步构建一个“北约内的小圈子”,就像德国《商报》说的,这是要建立“武装兄弟会”,未来还打算把法国拉进来,形成英法德三角防务联盟。
这种操作既能保留北约的保护伞,又能在关键问题上自己说了算。
不过,这份条约的实际效果可能没看起来那么美,德国国内就有不少反对声音,《柏林日报》就指出,所谓“友好条约”本质上是个大型军备合作协议,未来十年两国得砸进去几十亿欧元研发武器。
可钱从哪儿来呢?德国现在经济疲软,英国也面临财政紧张,光靠政府预算根本撑不住,而且,英德之间还有脱欧遗留的制度裂痕,英国至今没重返欧盟单一市场,双方在贸易、人员流动上的壁垒还在,这些都会影响防务合作的落地。
国际反应也挺有意思,俄罗斯第一时间就坐不住了,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斯卢茨基警告说,英德联合开发远程导弹是“直接挑衅”,甚至暗示可能动用核武器反制。
反观美国,态度就比较微妙。特朗普政府虽然嘴上支持欧洲加强防务,但心里肯定不希望看到一个完全自主的欧洲防务体系,毕竟,欧洲越依赖美国,美国在北约中的话语权就越大,所以,这份条约能不能真正提升欧洲的安全,还得看美国的脸色。
说到底,英德签这份条约,既是对当前国际局势的无奈回应,也是一场政治博弈,表面上看是多此一举,实际上却是欧洲在乱世中求生存的策略。
不过,在俄乌冲突持续、中美博弈加剧的大背景下,这种小动作很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就像德国政治学者警告的,欧洲国家靠强化军事合作根本换不来持久和平,反而可能让局势变得更危险。
未来的路怎么走,就看这些政治家们能不能在野心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