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救救我!我是自己人!”1951年,几名志愿军战士顺着公路搜索前进时,忽然

只言片语里 2025-07-21 22:43:31

“战友,救救我!我是自己人!”1951年,几名志愿军战士顺着公路搜索前进时,忽然听到路边传来了微弱的呼救声,原来是一名受伤的志愿军女战士! 张道华,1935年出生在四川都江堰的一个小村庄。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靠种田养活一家人。她从小跟着下地干活,瘦小的身板却总能扛起比自己还重的担子。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村里贴满了宣传画,喇叭里天天喊着保家卫国的口号。15岁的她听得热血沸腾,觉得国家需要年轻人站出来。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她瞒着父母跑到县城报名参军。体检时,医生看她瘦得像根竹竿,劝她回去,她攥着拳头说自己能吃苦,最终被选进志愿军第60军180师野战医院,当上了一名战地护士。 刚到朝鲜,战场的残酷让张道华开了眼。野战医院搭在临时帐篷里,冬天冷得手脚发麻,夏天闷得满身是汗。药品少得可怜,纱布常常不够用,她就得拿煮过的旧布条给伤员包扎。16岁的她学会了用最简单的工具处理伤口,手法快而稳,从不手抖。1951年初,她在一次抢救中连轴转了两天两夜,搬运伤员、清理血污,救下了十几个重伤员,得了三等功。战友们都说,这小姑娘看着瘦弱,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 1951年5月,野战医院遭到美军突袭。敌机侦察到医院位置,炸弹像不要钱似的往下砸,帐篷被炸得稀巴烂,伤员和医护人员四散躲避。医院负责人当机立断,命令所有人带着伤员转移。张道华分到七名伤员:一个昏迷的重伤员和六个轻伤员。她把重伤员绑在背上,带着其他人沿着山路撤退。山路泥泞不堪,敌机在头顶盘旋,地面还有敌人的封锁线,稍不留神就是死路一条。 转移路上,张道华背着重伤员,累得双腿像灌了铅。她得一边走一边照顾身后的轻伤员,还要随时躲避敌机的扫射。敌机的子弹打在路上,泥土四溅,她好几次被冲击波掀倒,膝盖磕破了也不停下。有一名轻伤员腿上又挨了一枪,血流得止不住,疼得倒在地上。她赶紧蹲下用纱布给他包扎,硬是搀着他继续走。战友们看她累得满头大汗,劝她放下重伤员先走,她死活不肯,说丢下战友就等于放弃阵地。 到最后一道封锁线时,张道华发现少了一个人。问了才知道,一名腿部中弹的伤员为了不拖累大家,偷偷留在了封锁线附近,打算拉响手榴弹跟敌人拼了。她把背上的重伤员交给其他战友,一个人跑回去找。沿着炸得坑坑洼洼的山路,她终于在一处沟壑里找到了那个伤员。他腿上的纱布全是血,手里攥着手榴弹。她二话不说,给他重新包扎伤口,背起他就往回走。就在这时,敌人的子弹扫过来,一颗正中她头部,她当场倒下,血流了一地。 过了不知多久,张道华醒了过来,眼前一片漆黑。她摸了摸脸,满手血和泥,知道自己可能瞎了。她找到旁边的伤员,把急救包塞给他,让他赶紧去追大部队。伤员不肯走,她急得喊起来,让他别拖累两个人。伤员含泪留下一枚手榴弹,踉跄着走了。张道华趴在地上,靠着公路一侧慢慢爬。雨下得很大,冲掉了她爬行的痕迹,泥泞也让她躲过了敌人的搜索。一次,敌军巡逻队经过,她装死躺着不动,被踢了几脚也没吭声。 就在她快撑不住时,战友的声音从远处传来。那是先前离开的伤员带回的搜救队。她用尽全力喊出那句“战友,救救我!我是自己人!”随后再次昏倒。战友们找到她,迅速抬上担架,冒着敌机的轰炸撤到后方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她头部伤势严重,双眼永久失明。1951年底,她被送回国内,在四川一家医院接受治疗。因为在转移伤员中的英勇表现,她被授予一等功。 回国后,张道华没有消沉。她学会了盲文,主动要求到地方医院工作,帮着护理伤员。她用手指摸索着整理药品,分发物资,干得一丝不苟。晚年,她住在都江堰的老家,常常坐在院子里给孩子们讲抗美援朝的事。她说,战场上战友的脸她记不清了,但他们的声音她一辈子忘不了。1987年,她因病去世,享年52岁。她的名字被刻在志愿军史册上,成了无数人心里的英雄。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只言片语里

只言片语里

把玫瑰藏于盛夏 把海棠藏于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