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伟人和女儿李讷的合影,李讷不敢抓小兔子,在伟人的鼓励下尝试拎起兔子耳

小史论过去 2025-07-29 14:15:29

1951年,伟人和女儿李讷的合影,李讷不敢抓小兔子,在伟人的鼓励下尝试拎起兔子耳朵,让人感觉非常温馨的画面。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的湖南韶山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帮家里干农活,接触到外界思想后投身革命,最终领导建立新中国。李讷是他的小女儿,1940年在延安窑洞出生,那时候毛泽东已经五十岁,工作忙碌但总抽时间照顾她。从婴儿期开始,毛泽东就常抱她看不够,战争年代还带着她转战陕北。1947年敌军进攻延安,李讷一度被送到山西安全地带,半年后重逢时父女俩紧紧相拥。从那以后,李讷没再离开父亲身边,在杨家沟驻地粮食紧缺,大家吃黑豆时,她看到别人嘴黑还笑,毛泽东就教育她战士们靠这个打仗,她从七岁起就主动吃粗粮。新中国成立后,李讷九岁进育英小学寄宿,每周回家毛泽东都问学习情况,选唐诗让她背,还让她五年级读红楼梦,尽管别人劝阻,他坚持让她自己分辨。1953年她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隐瞒身份用保健医生名字登记,初中时已读了不少历史书,抄父亲标注的诗词反复看。1959年考上北大历史系,遇上困难时期,毛泽东带头减粮,她在校吃大食堂,回家他省下饭给她多吃点。她一直保持简朴作风,从不特殊。 其实,毛泽东对李讷的教育挺接地气的,不光教书本知识,还注重生活细节。战争时期,他工作累了就陪她散步,教认字和礼貌。新中国后,他督促她多读书,但方式不死板,比如让她读红楼梦时,周末饭桌上问情节,然后分析人物,这让她自然接受很多道理。李讷从小没上保育院,六七岁时毛泽东亲自安排保育员上课,到西柏坡环境稳了才跟老师学小学课程。她上学后,毛泽东要求不许告诉别人父母名字,避免优越感。在北大期间,正值全国困难,她像普通学生一样过日子,毛泽东也没额外照顾,只是偶尔回家让她吃点好菜补充营养。这种教育让李讷养成独立习惯,毕业后工作也低调。 1951年那件事发生在中南海,李讷十一岁,警卫员捉到小兔子交给毛泽东,他接过后招呼女儿上前。李讷起初犹豫不敢抓,毛泽东示范拎耳朵,她试着捏住一提,兔子没乱动,她就笑了。警卫员拍下照片,记录了她从胆怯到尝试的过程。这张合影流传下来,展现父女日常互动。李讷那时已随父亲多年,毛泽东工作间隙总陪她玩,这件事是其中一例。他不光逗乐,还借机教她勇敢面对新事物。照片中兔子毛白眼睛红,李讷小手伸出,毛泽东在一旁看着。这种温馨瞬间,在当时环境下挺难得,体现了毛泽东作为父亲的一面。 说起来,这张照片不只是家庭回忆,还反映时代背景。1951年新中国刚成立两年,毛泽东事务多,但仍挤时间陪李讷。兔子事件后,她胆子大了些,之后上学更自信。毛泽东教育子女一贯严格却有爱,对李讷从不娇惯,困难时期让她吃大食堂,就是想让她懂民生艰辛。这件事虽小,却连着她成长轨迹,从延安出生到北京求学,都在父亲影响下。李讷后来回忆,父亲是她最好朋友,这种亲近从类似小事积累而来。照片流传,很多人看到后感慨伟人也有普通父爱。 1966年李讷北大毕业,去解放军报社当编辑,住宿舍用父亲旧箱子,骑自行车上班,一年后升总编辑,继续俭朴作风。1970年她三十岁,下放江西劳动,认识服务员小徐,两人相识后申请结婚,毛泽东同意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作礼物。婚后李讷怀孕生子徐小宁,不久分居,她独自带孩子,后离婚。毛泽东知道后派人送款帮她生活,她没多抱怨,继续工作。1976年毛泽东逝世,李讷领回三千册父亲读过的书,作为唯一遗产珍藏。这些书是她精神支柱,帮她度过难关。 毛泽东逝世后,李讷生活失去欢乐,常怀念父亲。1984年她终于去韶山,不报身份用丈夫王景清名字登记,与他同行。她走父亲1959年回乡路,参观故居抚摸旧家具,到晒谷坪看到标牌,跪下抓泥土哭喊想念。王景清扶起她,解释身份,人们围上握手欢迎。她包一捧土带走,之后再婚王景清生子,过普通人日子。现在八十多岁,仍保留父亲书籍,偶尔翻看。李讷视父亲精神财富无价,用罗曼罗兰的话形容伟人心灵如高山之巅。她生活简单,像千万人一样,却内心激荡。

0 阅读:24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