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军包围渊子崖村,准备大开杀戒,但村里的312名村民却不甘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联手,一起血战1000多名日军,打响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家园保卫战,最终,121头鬼子被击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12月的山东,天寒地冻,渊子崖村被厚重的雾气包围着,村里一早没有炊烟,几只麻雀在树梢间蹦跳,像是也察觉到了不安。 村口的土墙下,一张写着“鸡鸭鱼肉、千元现银”的勒索清单被钉在了木桩上,那是沭河西岸伪军队长梁化轩留下的,说是三日内不交齐,就要带兵进村。 村民都围在晒场上,手里攥着锄头、镰刀、铁铲,村长林凡义拿着那张纸,眉头紧皱,站在一口翻倒的石碾边。 他沉声说:“他要来,我们就让他进不来;他要打,我们就拼到底。”没有人说话,只听得见有人在背后咬牙的声音。 这个村子一年前才组织起抗日自卫队,靠着从地窖里翻出的老火铳、猎枪、几只自制的“土炮”,硬是赶走过几次骚扰的伪军。 妇女织布间抽出麻绳加固围墙,少年从废铁堆里挑出生锈零件磨成弹片,他们没打过大仗,也没有见过山炮,但都知道一旦交了这张单子,以后日子就再也翻不了身。 第三天清晨,雾还没散,村头地平线起了土烟,马蹄声像闷雷滚过,鬼子从东南口压过来,前头是伪军带路,后头是披着棉衣的日军步兵,一字排开,跟在后头的几门山炮拖着长长的辎重车辙。 林九兰站在北墙炮台边,手扶着“生铁牛”炮筒,这个土炮是他和三弟九乾自己拼出来的,用生铁锅改的壳,里面填满了铁钉、碎石和火药,一发能打出两百米远。 他一边用膏药纸擦拭炮筒,一边看着远处骑兵的身影,一把拽过身边的石灰袋子,对着二婶喊:“辣椒面掺进火药,一锅闷死他们!”炮声响起,炸开东北角三米宽的缺口,尘土飞扬,几块土墙被炸得崩落。 村里娃娃们抱着沙袋和门板跑过去堵口,妇女将碎木头砌进墙缝,年纪大的把水缸翻倒当掩体,林九乾跪在地上往土枪里塞铁砂,脸上满是灰,但眼神透着光。 午时过后,敌人集中进攻东围墙,火力猛得像连根树都能拔起来,林清洁带着儿子庆宝守在墙角,身上缠着打火绳,一根引线点燃后,“五子炮”轰地一下震得半个村子都晃了。 炮口喷出火星,三十米外的鬼子像稻草人一样倒下,有个戴眼镜的军官滚在雪地里,不断挥舞着军刀。 子弹几乎打光,村民开始用石块、铁耙、铡刀对着缺口砸,林九兰身高一米八,腰里系着布带,把铡刀高举过头,一刀劈翻一个鬼子。 第七个鬼子的喉咙刚被割开,第八个就刺中他胸膛,他嘴里哼了一声,刀还举着没放下,他媳妇扑过去,抡着镢头朝敌人脑袋劈下去,下一秒自己也被子弹打翻在地。 村里的街巷里响起了喊杀声,林九宣一脚踢开门板,看见儿子端五倒在自家台阶上,胸前一个血洞。 他没说话,只是拎起长矛,冲进烟雾中,一矛扎穿鬼子的脖子,那群白发老人组成的“白发队”在巷口架着叉子,像赶狼一样迎着冲进来的敌人,直到最后一人倒在街心。 天快黑时,援军的号角从远处传来,八路军山东纵队的身影像一道风,从西头绕了进来,鬼子没料到村里还有外援,开始向东边溃退。 村子四面火光,连水井边的柴垛都烧了起来,王彦治最后一次从破屋角跳出来,拉响火药罐,把五个追他的鬼子一并带进火里。 战斗结束后,烟雾弥漫了一整夜,147位村民再也没有站起来,尸体倒在各自的位置,有抱着土枪的,有背着孩子的,有手里还紧握菜刀的。 被打断的围墙下压着一张纸,上面还是那几行熟悉的字:“鸡鸭鱼肉,现银一千元。”鬼子留下了121具尸体,土炮炸毁了他们两挺重机枪,村子被毁了一大半,粮仓烧得精光,但活下来的人没有一个后悔。 林凡义站在村中心的晒场上,望着新砌起的围墙地基,说了一句话:“当年鬼子的血渗进这里三寸深。” 渊子崖守住了,这个用锄头和铡刀抗敌的村庄,在那年冬天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抗战篇章,没有谁是军人,但每个人都成了战士,他们的名字,如今刻在村头纪念塔的石碑上,静静地看着这片曾经燃烧过的土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金台资讯——渊子崖保卫战:村自卫战的典范
1941年,日军包围渊子崖村,准备大开杀戒,但村里的312名村民却不甘坐以待毙,
如梦菲记
2025-07-31 16:17: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