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

如梦菲记 2025-07-31 17:16:34

1991年,美国特意做了一个轰动全球的实验,把4男4女关在一起两年,再次打开房门,里边的情况直接让无数科学家傻眼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9月26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八个人走进了一座透明的玻璃建筑,这是一个被称为“生物圈2号”的封闭实验,他们的任务是:在没有外部帮助的情况下,靠着穹顶内的食物、水源、空气系统生存整整两年。   这八个人来自不同领域,有生态学家、医生、工程师,四男四女,年龄从二十几岁到四十出头,他们要靠自己种粮食、养动物、处理废水、净化空气,构建一个可以模仿地球生态循环的微型世界。   这个实验占地1.27万平方米,里面设有雨林、沙漠、红树林、珊瑚礁、热带草原、湿地,还有农田、养殖区和居住空间。   人们给它取名“生物圈2号”,意思是:地球是1号,这里是第一个尝试自给自足的人工生态圈。   投资方是石油富豪爱德华·巴斯,投入了2亿美元,这个实验不仅被视为未来移民火星的前哨,更被媒体包装成现实版的“科幻冒险”。   刚开始的几天,一切看起来井然有序,大家按照分工耕种、采集、记录数据,但没过几个月,问题接踵而来。   穹顶内的阳光不足,作物长势不好,特别是水稻和豆类减产明显,导致每日热量摄入不足,平均只有1800千卡左右。   八个人体重下降明显,最严重的瘦了近20%,他们每天劳作,常常感到乏力和头晕,饥饿成为持续性的困扰。   紧接着是氧气的问题,原本21%的氧气浓度,在几个月内降到了14.5%,这是相当于高海拔4000米的环境,人体会出现高原反应,实验成员开始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痛。   经过排查,发现是土壤中的微生物消耗了大量氧气,同时建筑内部使用的混凝土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也减少了氧气的生成。   实验管理方最终决定秘密注入氧气以避免危险,这个决定没有告诉实验成员,外界得知后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生态系统也在悄然崩塌,原本设计好的昆虫授粉计划失败,蜜蜂几乎全军覆没,反倒是蟑螂和蚂蚁迅速繁殖,打破了生态平衡,海洋区因为酸碱失衡,大部分珊瑚死亡,鱼类所剩无几。   沙漠区意外变湿,原本适应干旱的植物枯死,被杂草取代,雨林区的牵牛花疯长,占据了大面积空间,阻碍其他植物光合作用,动物种群的结构也混乱,一些灭绝,一些繁殖失控。   封闭空间里的心理状态也开始起变化,起初八人关系尚算融洽,但随着资源紧张、体力透支、实验失控,彼此的分歧越来越大。   八人逐渐分成两个阵营,在是否接受外界介入、如何安排工作、如何分配资源上出现了明显对立。   女性成员更重视农业和生活安排,男性成员则更专注实验任务,性别差异也在无形中加剧了分裂,虽然没有人中途退出,但多数成员表示经历了长期的焦虑、孤独和精神疲惫。   两年后,1993年9月26日,玻璃门再次打开,这八个人走出穹顶时,体重明显减轻,神情复杂,有人脸上挂着轻松的笑,有人则一脸疲惫,他们没有像出发时那样兴奋,而是显得沉默和内敛。   等待他们的是无数媒体的闪光灯和科学界的疑问,这个实验最终没能实现完全封闭自给的目标,被批评为不严谨,也被怀疑是否更多是为了吸引眼球。   但这场实验并非一无所获,它暴露了封闭生态系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科学家们更加谨慎地评估未来太空基地的构建条件。   美国宇航局参考了实验数据,在后续设计中加入了更多心理干预和生态平衡机制,实验中使用的空气净化技术也被应用于城市绿化和室内空气处理,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商业化。   实验结束后,原有团队成员各奔东西,有人继续投身生态学研究,有人写书记录穹顶生活的细节,有人将实验中的饮食理念用于营养医学。   穹顶依旧矗立在沙漠中,成了一个对外开放的研究基地,也成了旅游景点,吸引着人们前来追问这段历史。   这次实验让人认识到一个现实:复制地球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生态系统的稳定不是几千种动植物拼凑出来的,更不是科技和钢铁能一蹴而就的结果,人类可以用技术造出密闭空间,却难以造出真正的自然循环。   相比于远赴火星建基地,更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守住地球这一个“唯一的家”,生物圈2号虽然没有完美收场,但它留下了最真实的一课: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挑战自然极限,他们在美国荒野中创造了一个“迷你地球”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