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守望(小说) 作者 余水木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题记 引子 二十多年前,我受单位派遣前往一个偏远的山村开展扶贫工作。那是一个被群山环抱、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了脚步,外面世界的喧嚣与繁华,好像与这里毫无关联。在那段日子里,我听到了一个令人心酸又发人深省的故事,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第一章 在到达这个山村的第二天,我们便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第一步就是要摸清村情民意,了解这个村子真实情况。我们首先对全村人口构成,家庭状况、经济收入等,进行调查摸底,希望通过这些数据为我们今后开展扶贫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那天,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我们在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国的带领下,走村串户,进行调查登记。我们边走边和支书聊天,试图从他那里获取更多关于这个村子有价值的信息。当问到村民的文化程度时,杨支书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又略显无奈地说:“在我们这个300多户的村子里,文化程度最高的就是那个下乡女子,她叫刘梅花,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文革”爆发的前一年考上高中的。年轻时,她曾在村里小学教过书,后来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被赶了回来。” 我顿时来了兴趣,让支书带我们去看看。支书开玩笑说:“你们大城市来的干部什么世面没见过,还对一个山村野妇感兴趣?”我不置可否地笑了笑,算是回答。 在杨支书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三人来到这个村最有文化的人家门前。这是一个窑洞,正面三间是用土坯盖成的房子,后面紧靠山坡。因年代久远,墙上抹的白灰有的已经脱落,少数土坯已裸露在外。 我们一行人走进这座院子,村支书把我们身份、姓名和工作目的介绍给房主人。然后,他指着刘梅花对我说:“这是扶贫工作组的徐组长,也是文化人。你们可以聊聊,我还有点事,先走了。”说完,出了院门。工作组另两位小伙子——小赵和小李刚来,对什么都新鲜,也跟着支书走出院落。 正值初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刘梅花对我说:“外面冷,请徐组长到屋里坐。” 我连声说:“好。好。”随着刘梅花进到正中间屋里。上午太阳的余晖透过门窗的空隙,斑斑点点毫无规则地洒在靠门凹凸不平的地上。屋里有些阴暗,她随手开灯,我这才看清了屋里摆设。靠里盘的土炕前面,摆着一个长方形条桌,两边放两把椅子。 长桌背后正面墙上悬挂着一幅发黄的梅花图,应该是哪个不知名的画家临摹关山月的《梅花图》。两旁挂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忆梅》中的两句诗:“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靠门盘的锅灶,房间虽然显得简陋,但收拾得井井有条。 借着昏暗的灯光,我打量一下刘梅花。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苍老些,岁月的侵蚀,腰稍稍有些弯曲,头发有些灰白,爬满脸颊的皱纹好像五线谱,一双手上青筋突起,只有一双丹凤眼和瓜子形的脸还能看出她年轻时的影子。我想:她小时候一定是一个美人坯子。我试着先和她拉起了家常,也许是我的真诚打动了她,也许是我的出身和她相似,在交流中,她对我逐渐放松戒心,敞开了心扉,慢慢地我们有了共同语言。 她浑浊的眼神里渐渐明亮起来,一边用火钳拨弄火炉里即将衰败的炉火,让它重新燃烧起来,一边向我讲述以往的经历。 “我出生在城里的一个小工商业家庭。新中国成立后,我幸运地读到了高中。我虽不敢说天资聪慧,但从小学到高中,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然而,“文革”爆发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无情地摧毁了我原本美好的未来。高考被取消,我只能无奈地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来到了这个小山村,拿起锄头,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生活。” 刘梅花喝了一口泡的颜色已经淡黄的茶,没等我发问,她继续说道:“父亲是一位`老运动员'。只要一来运动,他都是被批判、陪斗的对象。‘文革’初期,父亲为了表达忠心,在争买伟人像时,因激动其中一个字没有说清楚,被当时的红卫兵以现行反革命罪揪斗,晚上回家一时想不开悬梁自尽。母亲从此疯疯癫癫,不久也撒手人寰。”说到伤心处,刘梅花的眼睛湿润起来。
岁月守望(小说) 作者余水木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
杨森林文化
2025-08-01 01:14: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