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守望(小说) 作者 余水木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题记 第五章(下) 我默默地注视着她,报以同情的目光,没有插话。过了一会儿,刘梅花平静下来,继续说道:“老二学习不错,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工作。结婚后他一直让我去他那住,但我受不了儿媳的白眼,去住了没几天就回来了。过了几年,他当上了单位主管供应、基建的领导,可惜好景不长,犯事进了局子,被判了十二年有期徒刑。” 为了把她尽快地从这些不愉快的回忆中拉回来,我插话:“听说你的女儿很有出息,出国留学了。” 她脸上呈现出了少有的喜悦之情:“女儿长大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国内顶尖名校,毕业后在我舅舅的帮助下,远走高飞,去美国留学。” 说到这,刘梅花脸上呈现出了骄傲和自豪的神态,继续说道: “她爹去世后不久,女儿学业有成,在她舅爷爷的帮助下,站稳脚跟并取得了绿卡后,也催促让我过去。我思忖着,自和解放结婚后,他虽说没那方面的功能,但对我百依百顺,呵护备至。除了那次冲我发火外,从来没有指过我一指头。我这大半辈子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遇到解放,也算值了。” ”再说,我一走,解放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那,逢年过节,连个烧纸添土的人也没有,一想到这,就于心不忍。再说了,我也不想把这把老骨头抛在异国他乡。” 我听到这,理解地点点头,算是回应。 刘梅花呷了一口茶,继续说道,三个孩子中,只有女儿的人生轨迹与这个小山村算是彻底划清了界限。她父亲去世时,都没有回来。工作后定期给我寄点美元,仿佛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家庭的责任。这也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孤独和深深的无奈。” 听着刘梅花的叙述,我陷入了深思,她的这大半生,仿佛就是这个山村的缩影。在这里,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的生活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她为了生存,为了家族的延续,不得不做出那些在别人眼中难以理解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又在无形中塑造了她的孩子们的命运,让他们在这个小山村里,或挣扎,或沉沦,或逃离。 站在这座破旧的院子前,我心中五味杂陈。刘梅花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时代和贫困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村庄的深刻影响。她的“借种”之举,虽然在道德层面上难以被认同,但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下,却有着她无奈的苦衷。孩子们的不同命运,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打破传统观念束缚的紧迫性。 刘梅花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复杂与无奈,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扶贫工作的任重道远。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时常会想起她那浑浊的眼神,以及她坐在夕阳下斑驳光影中的身影。那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需要深刻反思的课题。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快近中午,眼看到了饭点,她起身说,“您别走了,就在我这吃吧,我这就给您做!” 我连忙起身挡住她舀面的手:“不了,不了,我们工作组在支书家包了伙食,在他家吃。” 说着,我走出了她的小院,边退边挥手告别,“您进去吧,我有空再来看您。” 在扶贫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抽空就近一年来开展的扶贫工作,和杨支书进行了交流。在沟通快结束时,我装作不经意间,问到了刘梅花以前的一些情况。想从侧面证实一下。 经过一些铺垫后,我提到这个话题,支书的面部掠过一丝不意察觉的惊异,说道:……她的三个孩子没一个是她男人的,这是村上老成一点的人都知道的事,只是害怕严解放的拳头,不敢明处说,只能暗中议论罢了。随着时间长了,也就淡忘了,不明真相的人以为是刘梅花作风有问题,唉!把这么好的女人给冤枉了。” 听到这里,我真为刘梅花叫屈! 转眼,一年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返回的时候,刘梅花特意过来送我并问:“您知道我为什么要让你看我的日记吗?” “自然是信任啊!”我回答。 “错。你还年轻,文笔也不错,希望有时间把我的故事写出来,为我正名。要不然,我终身都要背个‘烂货、破鞋’的名声,就是到了阴曹地府也说不清啊!” 看着她那充满祈求、渴望的眼神,我点点头,算是答复。 看着她慢慢消失的背影,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那首千古绝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岁月守望(小说) 作者余水木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
杨森林文化
2025-08-01 02:14: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