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即将举行,可令人意外的是,国务院官宣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息,不是说装备,也

大胆的走走 2025-08-01 18:27:38

九三阅兵即将举行,可令人意外的是,国务院官宣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消息,不是说装备,也不是说方队,而是邀请了“国民党抗战老兵到场参观”,因为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有他们的功劳。但有人却看出,但其中有其他特别的含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9月3日,当这位步履蹒跚、满头白发的老人,在众人搀扶下缓缓站定于天安门观礼台时,或许有无数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他越过人潮,望向迎风飘摇的五星红旗和威武行进的方队,眼眶里泪水,但更多的是一种穿越了八十年光阴的释然。 他曾是国民党军人,浴血奋战为脚下这片土地,然而战后的漫长岁月里,他的功绩一度蒙尘,甚至被指为反动,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事情。 中国的抗日战争,绝不是单一党派的战争,而是整个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筑就的钢铁长城,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担起了主要的抵抗任务。 从淞沪会战的惨烈坚守,到台儿庄的扬眉吐气,再到长沙的顽强鏖战,无数将士用生命践行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誓言。 与此同时,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则在敌后开辟广阔战场,双方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起这场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战争中,英雄理应不分阵营,每一个为保家卫国而战的中国人,都是值得铭记的功臣。 然而,战火消散时,一段更复杂的历史却让这些英雄的身影一度被尘封,因时势变迁,许多国民党抗战老兵的功绩不仅没能得到彰显,他们更长期身份尴尬,生活困苦,并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当年年轻时为国舍命的壮举,似乎被岁月遗落,这成了他们心中难以言说的委屈。 直至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这层坚冰才终于打破,当国共两党老兵共同乘坐敞篷汽车,作为受阅方队接受致敬时,历史仿佛在那一刻与实现和解。 92岁高龄的国民党老兵“符隆前”,一句情真意切的“祖国没有把我们忘了”,说出了无数老兵压抑多年的心声。 国防大学的“乔良”教授评价说,此举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开阔的历史胸怀,十年光阴流转,这份善意与尊重得以延续。 直到2025年6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宣布,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将再次邀请国民党抗战老兵。 但考虑到当年这些战士多已年近百岁,难以承受阅兵的严苛要求,相关安排也从“参加受阅”调整为“现场观礼”。 这看似微小的形式变化,却恰恰体现了对英雄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此同时,国家也将为所有在世的抗战老兵、将领及遗属颁发纪念章。 并公布新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及英烈名录,而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举措,共同构成了一场真诚且系统性的历史正视行动。 谁知,就在这份跨越党派、凝聚民族的善意即将跨越海峡之际,一股不和谐的逆流却悄然涌动。 台湾的民进党当局对此反应非常激烈,不仅干涉大陆的邀请,甚至威胁那些有意赴大陆观礼的老兵,扬言要剥夺他们的退休待遇。 这种行径,在许多人看来是非常狭隘的,抗日名将张自忠之孙张庆成听闻后,既气愤又无奈,他直言,抗战是国共两党共同的胜利,老兵参加纪念活动天经地义,民进党当局的阻挠实属不可理喻。 国台办也对此严词谴责,直指其根本目的在于恶意扭曲历史,妄图切断两岸同胞的共同历史记忆与血脉联结,只为服务一己政治私利。 当那些步履蹒跚的身影最终出现在天安门观礼台上,他们所承载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个人荣辱。 这不仅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庄严见证,更是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血脉相连这一事实最温情而有力。 这一幕,彰显了国家的胸怀与自信,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肯定所有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力量,该肯定的肯定,该批判的批判,这才是真正的大国自信。 更重要的是,它让年轻一代人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历史面孔,直观地理解“国家”二字的分量,明白今日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将这份民族团结的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历史会记住谁在安抚创伤,也会记下谁在制造分裂,而英雄的归来,除了带来深切的致敬,和这段从被遗忘到被铭记的漫长道路,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启示? 【信源】中国航天报——重磅!阅兵安排,来了!

0 阅读:47
大胆的走走

大胆的走走

大胆的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