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晚年揭秘:若没有毛主席,在苟坝红军将全军覆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

大胆的走走 2025-08-02 12:42:14

周总理晚年揭秘:若没有毛主席,在苟坝红军将全军覆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提起红军长征,人们总会想到“四渡赤水”的用兵如神,那几乎是毛主席军事指挥艺术的代名词。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套打法在萌芽时,差点因为一次集体决策失误,直接导致全军覆没,就连周总理晚年也说,长征路上最惊险的,不是湘江血战,也不是雪山草地。 而是在贵州苟坝那个小村庄里,决定红军生死的一夜,那一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是在1935年3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刚打了一场胜仗,士气高涨,打了胜仗,当时,红一军团提议,集中兵力去攻打黔军驻守的打鼓新场,一来能补充点物资,二来也能继续扩大战果。 计划很快送到中央指挥部,大家在苟坝开会讨论,会议上,除了一个人,几乎所有人都拍手叫好。 毕竟,刚打了胜仗,谁都想再接再厉,可偏偏,时任司令部政委的毛主席却投了全场唯一的反对票,这也导致他彻底陷入孤立。 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攻计划就这么通过,一个几乎全票通过的军事计划,为什么毛主席要拼着丢官也要反对? 因为在他眼里,战场是另一番景象,在多数人看来,打鼓新场的黔军不过是个“软柿子,但毛主席却看穿了,这颗柿子不仅不软,还是个精心布置的毒诱。 毛主席详细分析道,打鼓新场周围,国民党的中央军、川军、滇军正从四面八方合围过来,就等着红军钻进口袋,好一网打尽。 再看红军自己,刚打完一仗,人困马乏,弹药和物资都缺得厉害,硬拼的本钱根本不够,说白了,这是两种军事思想的碰撞。 一方想的是传统的攻城拔寨,而毛主席想的,是在运动中调动敌人,寻找机会消灭敌人,核心是“求稳”,是保住革命的火种。 用一支疲惫不堪的队伍去啃一块硬骨头,而且是块有毒的硬骨头,这在他看来无异于自杀。 会议开完后,进攻命令眼看就要下达,毛主席那一晚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很清楚,这个决定一旦执行,红军可能就会全军覆没。 他不能看着几万将士就这么白白去送牺牲,怀着这种巨大的忧虑,他披上衣服,提着一盏马灯,独自走进了漆黑的夜里,他决定再去做最后一次努力。 他先是敲开了周总理的房门,随后又找到朱德,这一次,他没再强硬地要求推翻集体决议,而是换了个方式,把进攻的风险、敌人的部署、我军的困境,以及失败后那毁灭性的后果,详细地讲给周总理和朱德二人听。 他恳切地请求,能不能先把出发时间往后推一推,给局势变化和决策回旋留一点宝贵的时间。 正是这份冷静缜密的分析,和那份为大局负责的担当,深深打动了周总理和朱德,他们最终被说服,同意采纳毛主席的意见。 天亮前,一道新的命令联合下达:取消进攻计划。 然而,谁也想不到历史的巧合有时就是这么惊险,命令刚取消没多久,红军便截获的一份敌军密报,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情报证实了毛主席的判断:国民党果然在打鼓新场设下了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自投罗网。 事实摆在眼前,苟坝这场风波,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毛主席超凡的军事预见性。 从此之后,他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被彻底巩固,与周总理、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军事指挥。 也正是因为避免了这次几乎注定的覆灭,红军才保住了有生力量,才有了后来三渡赤水、四渡赤水等一系列化被动为主动的辉煌战例。 那一晚,苟坝村头的那盏马灯,光亮虽弱,却无比坚定,它照亮的不仅是一条泥泞小路,更是中国革命的前路。 现如今我们回头看,很难想象,如果那一晚毛主席因为被免职而选择沉默,或者干脆赌气睡了,中国的历史又会拐向何方? 【信源】“故事里的长征”|苟坝会议与新“三人团” 天眼新闻

0 阅读:0
大胆的走走

大胆的走走

大胆的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