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把压力都给我们了。中美现在给全世界释放的预期,就是维持现在的情况,再延期90

天天纪闻 2025-08-03 11:18:45

美国把压力都给我们了。中美现在给全世界释放的预期,就是维持现在的情况,再延期90天。   7月底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中美谈了一天半,最终决定把原定于8月12日到期的关税暂停期再往后推三个月,到11月11日。   这个时间点可不是随便选的,既踩着美国国内政治的节奏,又卡着国际局势的关键节点。   最近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新攻势,特朗普突然宣布恢复军援,还威胁要对俄罗斯加征新制裁。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   首先,乌克兰的弹药库存已经见底,之前有消息说炮弹只能撑10天,这时候美国军援的“及时雨”能不能真正落地,得看美国国内的流程。   按照美国的军援机制,从国会拨款到装备运输,快则几周,慢则三个月。比如2022年美国对乌军援,从总统授权到装备抵达前线,平均需要两个多月。   现在特朗普虽然喊得响,但实际操作起来,从五角大楼评估库存、协调盟友,到国会拨款审批,再到通过波兰等国的陆路运输线送抵乌克兰,保守估计得90天。   这就意味着,乌克兰能不能在秋季反攻中撑住,就看这三个月的“输血”效率了。   更关键的是,美国这次军援还藏着对中国的“暗算”。在斯德哥尔摩谈判中,美方要求把“任何国家购买俄伊石油”纳入关税惩罚机制,直接瞄准中国每天超过200万桶的俄罗斯原油进口。   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的能源伙伴,已经建立了本币结算、管道直供等多重保障,但美国想通过“长臂管辖”逼中国在能源安全和贸易利益之间做选择。   不过特朗普的算盘打错了,中俄能源合作早就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深度绑定的战略协作。比如中俄原油管道每年输送3000万吨原油,这种基础设施的依赖关系,可不是美国关税能轻易撼动的。   但美国的施压确实让中美在谈判中陷入僵局,双方只能暂时搁置分歧,先把关税休战延期,争取三个月时间继续博弈。   另一边,伊核协议的“快速恢复制裁”机制像一把悬在中东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按照协议,这个机制将在10月18日到期,欧洲国家威胁如果伊朗不在8月底前妥协,就要启动制裁。   这对中国来说是个两难局面:伊朗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一旦制裁重启,中国进口的伊朗原油可能被美国追加100%关税;但如果中国配合美国施压伊朗,又会损害中伊全面合作协议。   更麻烦的是,美国参议院正在推进一项法案,赋予总统对购买俄伊石油国家征收“二级关税”的权力,这等于把中俄伊三个国家的能源合作都绑在了一起。   中美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中国坚持能源采购是内政,而美国试图把第三方议题塞进双边谈判。   在斯德哥尔摩会谈中,中方代表当场回绝了美方要求,强调这是“无理要求”。但双方都清楚,在伊核协议结果出炉前,谁也不敢轻易摊牌。   如果伊朗在8月底前与欧洲达成协议,美国可能会调整对华关税策略;如果协议破裂,美国可能借机加大对华施压。   因此,延期90天实际上是给双方留足时间观察伊核协议的走向,避免在局势不明朗时做出错误决策。   除了国际因素,美国国内政治也在暗中推动这个90天的时间表。特朗普政府正在推进“大而美”法案,涉及5万亿美元的税收和支出计划,其中包括对外援助预算。   这个法案在参议院的辩论从6月底持续到7月初,共和党需要时间协调内部分歧,确保法案在7月4日前通过。而对乌克兰的军援资金、对俄制裁的执行,都需要从这个法案中拨款。   按照美国国会的立法周期,从法案通过到资金到位,通常需要三个月左右,这正好和关税休战的延期时间重合。   特朗普很可能想利用这三个月,一边推动国内法案落地,一边在国际上展示“强硬对俄”的姿态,为2024年大选积累政治资本。中国这边则展现出战略定力。   在斯德哥尔摩会谈中,中方明确拒绝了美方的不合理要求,同时同意延期关税休战,既避免了冲突升级,又为自己争取了主动权。   比如,中国在稀土出口管制上适度松绑,但要求美方同步解除部分半导体限制,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既回应了美方关切,又保持了技术博弈的筹码。   更关键的是,中国利用这三个月时间窗口,加速推进与俄罗斯、伊朗的能源合作多元化。   比如,中俄正在谈判增加天然气管道输送量,中伊则计划用人民币结算更多石油贸易,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对冲美国可能的制裁风险。   综合来看,这个90天的延期本质上是中美在国际局势动荡期的“战略缓冲期”。   对美国来说,它需要时间评估俄乌战场的变化、伊核协议的结果,以及国内政治的支持度,再决定是否在关税问题上对华全面施压;   对中国来说,这三个月是巩固能源安全、调整贸易策略、应对技术封锁的关键期。  

0 阅读:127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