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切尔诺贝利三勇士,进入核泄漏淹水区关闭阀门,被告知是一场有去无回的行

文史充点站 2025-08-07 14:22:18

1986年,切尔诺贝利三勇士,进入核泄漏淹水区关闭阀门,被告知是一场有去无回的行动!他们在临行前,拍下了这张照片,三人目光坚毅,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因为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将决定数百万人的命运……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爆炸,这次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影响范围覆盖了欧洲大部分地区。 爆炸发生后,反应堆下方的地下室开始积水,这些水来自破裂的冷却管道,混杂着大量放射性物质,如果不及时排出,高温核燃料可能熔穿混凝土地基。 更危险的是核燃料一旦接触地下水,可能引发蒸汽爆炸,这种爆炸的威力足以摧毁其他三个反应堆,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整个欧洲都可能受到严重核污染。 工程师阿列克谢·阿纳年科最了解电站的管道系统,他知道在地下室深处有两个关键的排水阀门,但要到达那里必须潜入放射性积水中。 阀门室的辐射强度达到每小时20000伦琴,是致命剂量的数百倍,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几分钟,人体细胞就会开始死亡。 阿纳年科找到了两个同事:高级反应堆操作员瓦列里·别兹帕洛夫和班长鲍里斯·巴拉诺夫,三人都清楚这次任务的凶险程度。 4月27日晚上,三人穿上简易潜水装备下水,他们手持防水手电筒,在漆黑的地下室中摸索前进,积水深度超过1米,每一步都可能踩空。 找到阀门位置后,他们必须在水下完成操作,由于能见度极低,全靠手感判断阀门的开关状态,整个过程持续了大约20分钟。 当排水系统重新启动时,地下室的水位开始下降,这意味着核燃料熔穿地基的风险大大降低,欧洲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 令人意外的是,三名潜水员都活了下来,巴拉诺夫在2005年因心脏病去世,享年65岁,别兹帕洛夫2008年去世,阿纳年科则活到了2012年。 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作为核电站的资深员工,三人对设备结构了如指掌,阿纳年科曾参与电站建设,对管道布局记忆深刻。 除了这三名英雄,还有数十万人参与了切尔诺贝利的清理工作,被称为“清理者”的他们来自苏联各地,包括消防员、军人、矿工和志愿者。 消防员是最早赶到现场的人,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接触了高强度辐射,试图用水扑灭反应堆火灾,大部分消防员在几周内因急性辐射病死亡。 为了封闭反应堆,苏联动用了直升机向其中投放铅块、硼砂和沙土,飞行员们冒着巨大风险,在强辐射区域低空飞行作业。 军方清理屋顶时发现,辐射强度太高,连机器人都无法正常工作,最终只能派士兵上去,每人工作时间限制在90秒以内,这些士兵被称为“生物机器人”。 地面清理工作同样艰险,工人们必须清除受污染的土壤、建筑物和车辆,他们每天的辐射接触量相当于在X光室工作一年。 切尔诺贝利周围30公里被设为隔离区,超过11万居民被紧急疏散,他们大多数再也没能回到故乡,成为核事故的间接受害者。 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算,苏联为此花费了数千亿美元,这笔巨额开支加速了国家的解体进程。 普里皮亚季曾是一座繁华的核工业城市,有5万居民,事故发生36小时后,全城被迫撤离,至今仍是一座空城。 如今的隔离区已经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熊、狼、野马在这里繁衍生息,证明了大自然的强大恢复能力,但土壤和水源的放射性污染仍将持续数百年。 切尔诺贝利的教训促进了全球核安全标准的提升,国际原子能机构建立了更严格的监管制度,现代核电站的安全系数比30年前提高了数十倍。   信源:核灾1986 中国国家历史

0 阅读:0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