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周总理访问埃及,大使陈家康的夫人给周总理洗衣服时,突然脸色大变,怒气冲冲的去找丈夫:给我笔钱,我要给周总理买三件新衣服! 当时作为大使陈家康的夫人,她总想着给来访的周总理多照拂些,可当她拎起那件白衬衫时,手指突然顿住了,领口磨得发亮的地方,用三种颜色的布料打了四层补丁。 “这哪是衬衫,分明是补丁摞补丁的抹布!”徐克立的声音带着气,手里的衬衫被攥得发皱。 她在使馆待了五年,见过各国政要的穿戴,从没见过哪个大国总理穿成这样。 那会儿埃及刚摆脱殖民统治,总统纳赛尔的制服永远笔挺,连侍卫都穿着烫平的礼服,再看咱们总理的衣服,袖口都磨出毛边了,还在往外交场合穿。 她气冲冲往办公室走,路过走廊时,正撞见陈家康送埃及外交部官员出来。那位官员用阿拉伯语笑着说:“周总理的风度,比金字塔还让人难忘。” 徐克立没心思听客套话,把丈夫拽进办公室,“啪”地将衬衫摔在桌上:“你自己看!总理就穿这个跟纳赛尔会谈?传出去人家得说咱们中国穷得连件新衣服都买不起!” 陈家康拿起衬衫,指尖划过那些新旧交错的补丁,叹了口气。 他想起前阵子总理在国内视察,穿的那双布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卫士长想换双新的,被总理瞪了回去:“缝缝补补还能穿,老百姓的布鞋可没这么经穿。” 这次出访前,外交部想给总理做套新中山装,他却说:“那件1954年的还能穿,别浪费布料。” “不是没新衣服,是总理不肯穿。” 陈家康的声音沉了沉,“上次在杭州,地方上偷偷换了他的枕套,他愣是让换回去,说‘我的标准不能比群众高’。” 徐克立眼眶红了,抓起桌上的钱夹:“他不肯做,我给他买!开罗的百货公司什么料子没有?今天必须让他换上新的!” 那天下午,徐克立揣着钱跑到开罗最大的百货公司,挑了三件埃及产的棉衬衫,料子挺括,领口绣着细密的花纹。她想着总理穿上肯定精神,可送到国宾馆时,却被卫士长成元功拦在了门口。 “夫人,您的心意我们领了,但总理有交代,不准收任何礼物,更别说新衣服了。”成元功搓着手,一脸为难。 “ 这不是礼物,是一个中国人的心意!”徐克立的声音发颤,“他白天跟纳赛尔谈国家大事,晚上在房间批阅文件到深夜,连件像样的衬衫都穿不上,我们心里过得去吗?” 这话让门口的几个工作人员都低下了头。成元功沉默了半晌,接过衬衫:“我先收着,等总理休息时跟他汇报。” 可直到总理离开埃及,那三件衬衫也没派上用场。倒是使馆的厨师老张偷偷在总理的晚餐里多加了个荷包蛋,被总理笑着夹给了身边的翻译:“年轻人用脑多,给你补补。” 机要员小王发现总理的公文包边角都磨破了,想用使馆的公款买个新的,被总理严肃地说了句:“公家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我这包还能撑半年。” 12月19日,总理要启程去阿尔及利亚,使馆的人都来送行。徐克立站在人群里,看着总理穿着那件熟悉的中山装,袖口在挥手时露出的补丁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纳赛尔总统来送行时,特意握住总理的手说:“您的简朴,比任何华丽的言辞都更能说明中国的品格。”总理笑着摆摆手:“节约是本分,跟国家大小没关系。” 飞机起飞时,徐克立望着舷窗里那个身影,突然想起前几天整理总理房间时,看到他床头柜上摆着本翻开的《古兰经》,旁边用铅笔写着几行小字,是阿拉伯语的“和平”“友谊”。 她那会儿才明白,总理的简朴从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就像他跟纳赛尔谈的“不干涉内政”原则,说的和做的从来都一样。 后来徐克立才知道,总理的衬衫补丁多,是因为他总伏案工作,领口磨得快。卫士长练就了个本事,能把不同颜色的碎布拼得尽量不显眼,可总理不在乎:“别人看的是你的态度,不是衣服。” 那次出访,中国和埃及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定,埃及用棉花换中国的机床,签字仪式上,总理穿的还是那件打补丁的中山装。 回国后没多久,徐克立收到个包裹,打开一看是那三件衬衫,里面夹着张字条,是总理的笔迹:“衣服已转赠开罗孤儿院,孩子们比我更需要。” 她摸着那些崭新的布料,突然想起总理在一次宴会上说的话:“中国人民现在还不富裕,当干部的要先想着老百姓的日子。” 这事儿过去几十年,徐克立每次跟小辈讲起,总说那不是件普通的衬衫。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看到周总理穿的中山装肘部有块明显的补丁,后来在回忆录里写:“这个细节让我明白,为什么中国能在贫困中保持尊严。” 而埃及的档案馆里,至今存着一张照片:周总理和纳赛尔并肩走着,两人的衣服一旧一新,却都透着股坦荡。
1963年周总理访问埃及,大使陈家康的夫人给周总理洗衣服时,突然脸色大变,怒气冲
波览历史
2025-08-09 11:16:30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