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亲钱学森却不闻不问随他去,但钱永刚依旧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 提起钱学森,几乎没人不知道这位“中国航天之父”的传奇: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冲破封锁回国,一手奠定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基础,被美国海军次长称为“一个人能顶五个师”。 可鲜有人知,这位科学巨匠的儿子钱永刚,学生时代竟是个让老师头疼的“问题生”——初中数学只考30分,两次辍学,高中没念完就进厂当工人,而钱学森对此几乎从不过问。 更让人意外的是,成年后的钱永刚却多次公开说:“我父亲是个非常合格的父亲。”这种看似矛盾的评价背后,藏着一种超越世俗标准的教育智慧。 1952年钱永刚出生时,正是钱学森回国后最忙碌的时期。当时他刚牵头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每天泡在实验室十几个小时,回家时常常孩子已经睡了,清晨出门时孩子还没醒。 但即便如此,钱学森对孩子的教育却有自己的坚持。 钱永刚上小学时,数学成绩一直垫底,有次期中考试只考了30分,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钱学森听完情况后没有责骂孩子,只是平静地问钱永刚:“这题目你是真不会,还是没好好做?” 得到“有些概念没弄懂”的回答后,他没有请家教也没逼孩子刷题,而是找了本基础数学书,告诉儿子:“自己看懂了比什么都强。” 这种“放养”式教育在钱永刚的求学路上一直延续。 初中时他第一次辍学,原因是对课堂内容提不起兴趣,总想着去工厂看机器。钱学森得知后没有反对,只是问他:“想清楚了?自己选的路就要走下去。” 于是钱永刚真的进了一家机械厂当学徒,每天跟着师傅学车床、磨零件。可没过多久,他发现没文化连图纸都看不懂,又灰溜溜地回了学校。 第二次辍学是在高中,这次他迷上了无线电,整天捣鼓收音机,索性又退了学。 面对儿子的“折腾”,钱学森始终没有用“科学家儿子”的身份施压,只是在他每次碰壁时淡淡说一句:“知道自己缺什么就去补什么。” 很多人觉得钱学森对孩子太“放任”,但这恰恰是他教育理念的核心。作为留美多年的科学家,他深受西方“独立人格”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首先是个独立的人”。 在钱学森看来,成绩好坏远不如“知道自己要什么”重要。 他从不给孩子定“必须当科学家”的目标,反而常带钱永刚去实验室,不是教他公式定理,而是让他看科研人员如何解决问题,告诉他“遇到困难不逃避,才是真本事”。 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管用。钱永刚后来的经历印证了这种教育的价值。高中没毕业的他在1969年参军入伍,在部队里因为会无线电技术成了技术骨干。 退伍后他没有止步,靠自学考上大学,后来还拿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成了系统工程领域的专家。他常说:“父亲没教我做算术题,但教我怎么面对难题。 他从不说‘你该做什么’,但让我明白‘自己要对选择负责’。”这种独立思考和抗挫折能力,正是当下很多被家长“包办”长大的孩子所缺乏的。 对比现在的教育焦虑,钱学森的“放手”更显珍贵。如今多少家长为了孩子考分熬夜陪读,为了升学四处托关系,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去年某教育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国家长平均每周花17小时辅导孩子作业,72%的小学生报了3个以上补习班,可孩子的厌学情绪却逐年上升。 而钱学森给孩子的,恰恰是现在最稀缺的“试错权”,允许孩子走弯路,在碰壁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他用行动告诉孩子:人生不是单选题,成功也不止一条路。 钱永刚眼中的“合格父亲”,从来不是世俗意义上的“陪读家长”。在他的记忆里,父亲虽然忙碌,却总会在重要时刻“在场”。 有次他在部队遇到技术难题想放弃,写信向父亲诉苦,钱学森回信没有讲大道理,只画了一张火箭发射失败的示意图,旁边写着:“成功的火箭,都是从失败堆里站起来的。” 这种用自身经历传递的力量,比千言万语更有穿透力。后来钱永刚搞科研遇到瓶颈时,总会想起父亲这句话,明白“坚持”才是最宝贵的品质。 钱学森的教育智慧,本质上是对“尊重”二字的践行。 他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尊重成长的规律,允许孩子在试错中成长;更尊重独立的人格,让孩子明白“人生要自己掌舵”。 这种教育或许不会让孩子成为“标准答案式”的优等生,却能培养出面对人生风浪的底气。就像钱永刚说的:“父亲没给我铺好路,但教会了我自己修路的本事。”
我做了一个实验,儿子五年级结束后,他说想学数学,这个暑假我花了9天时间给他讲完了
【15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