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俄乌冲突,绍伊古彻底暴露:除打仗不行,各方面都是顶尖高手 2025年夏天

语蓉聊武器 2025-08-11 11:15:25

一场俄乌冲突,绍伊古彻底暴露:除打仗不行,各方面都是顶尖高手 2025 年夏天,绍伊古的名字又出现在了朝鲜的新闻里。 这是他半年内第二次到访平壤,这次带的不是军事代表团,而是满满一船西伯利亚的小麦 —— 换回的是五十万发 152 毫米炮弹和三条老旧的坦克零件生产线。 随行的俄罗斯记者私下说,这位安全会议秘书现在像个走街串巷的货郎,可谁都清楚,没有这些 "货",前线的炮可能早就哑了。 很少有人记得,这个在国际舞台上讨价还价的人,最早是拿着工兵铲的。1 955 年,绍伊古出生在图瓦共和国的克孜勒,母亲是从乌克兰顿巴斯逃难来的矿工女儿,父亲在当地报社编农业版。 1972 年他考进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理工学院,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毕业设计做的是冻土区桥梁的抗裂方案 —— 后来在西伯利亚修补给线时,这方案真派上了用场。 1980 年代,他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建筑公司当项目经理,管过一条横跨叶尼塞河的公路桥。 那年冬天混凝土供应断了,按工期得拖到开春,他让人把河冰凿开,用冰水搅拌混凝土,再掺上早强剂,愣是在零下 25 度把桥墩浇完了。 甲方骂他胡闹,可检测报告出来,强度比设计值还高 10%。 这段日子磨出的性子 —— 认死理,能变通,成了他后来最显眼的标签。 1991 年乌法炼油厂的事,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那根断裂的输油管悬在半空,700 吨高温残油像块烧红的烙铁,离储油罐只有 30 米。 消防部门不敢动,军队的爆破专家说风险太大,绍伊古带着三个老工人趴在管道下方的脚手架上,用三天时间测算冲击波范围,最后把炸药切成小块,像贴膏药似的粘在残体根部。 引爆那天,他让人在 500 米外拉了道警戒线,自己却站在 200 米处看 —— 爆炸的烟尘散去,残体正好掉进预先挖好的沙坑,管道主体连漆都没掉。 这事让他在 1994 年当上了紧急情况部部长。 那时候的俄罗斯,灾难比新闻还多。 1998 年远东洪水,他坐着米 - 8 直升机低空飞了三天,在淹没的村庄上空用扩音器喊,教村民往屋顶搬粮食和收音机。 22 年里,他办公室的抽屉里永远放着三样东西:压缩饼干,手电筒,还有一本翻烂的《苏联民用工程手册》。 2012 年接国防部长的任命时,绍伊古正在西伯利亚勘察地震灾区。 回莫斯科的飞机上,他让秘书把俄军的装备清单念了一遍,听到海军最大护卫舰 2200 吨" 时,他笑了 —— 当年他修的叶尼塞河大桥,单跨承重就有 3000 吨。 接手后的头三个月,他没开一次军事会议,全泡在仓库和军工厂。 在乌拉尔机车厂,他指着一堆生锈的 T-72 坦克说:"别扔,拆了重造。" 工程师说缺芯片,他让人去找民用汽车的行车电脑改。 在共青城飞机厂,他看着停在角落里的图 - 160 说:"图纸还在吗?能造多少造多少。" 工人说缺特种钢材,他调来了造核潜艇的材料。 2013 年军费账本出来,所有人都惊了:520 亿美元的预算,居然挤出了 170 亿给陆军翻新坦克,80 亿给海军造核潜艇,还剩 50 亿给士兵涨了工资。 那年冬天,西伯利亚军区的士兵第一次领到了带加热功能的作战靴,而绍伊古在国防部的食堂里,吃的还是紧急情况部时就常吃的红菜汤。 当时,西方断了引信的电子元件,他让人把苏联时期的机械引信图纸翻出来,去掉三个非必要零件,生产速度提了三倍,就是精度差了点 —— 但前线反馈,"宁要十发不准的,不要一发没有的"。 到 2023 年秋天,这家厂每天能出两万发炮弹,工人三班倒,工资是战前的五倍,附近的老太太都来车间帮忙给炮弹装箱。 2024 年春天,乌军带着北约的 "海玛斯" 火箭炮冲克里米亚,却发现俄军的补给车像蚯蚓似的在地下跑 —— 绍伊古让人在克里米亚挖了 300 公里地下通道,混凝土厚两米,顶部架着钢轨防钻地弹。 乌军炸了三次,只掀掉了通道口的几块钢板。 转任安全会议秘书后,他管的事更杂了。一边要盯着车里雅宾斯克的坦克厂,催着给 T-90M 装国产夜视仪。 一边要协调伊朗,把俄罗斯的卫星导航装到他们的导弹上。 偶尔还要回国防部,给新兵讲怎么在冻土区挖战壕 —— 那是他年轻时在建筑队练的本事。 有人拿他和美国的奥斯汀比,说一个花八百亿搞不定士兵欠饷,一个花八百亿能让炮弹像下雨。 其实更像的是二战时的朱可夫 —— 朱可夫在前线指挥大兵团,可没有后方那些把弹药送上去、把伤员运下来的人,再厉害的将军也打不了胜仗。 绍伊古大概就是这样的人,不算冲锋陷阵的将才,却是能让大军饿不着、冻不着、手里有家伙的 "粮草官"。 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还在有效期,国内也总有人说他身边的人不干净。 但在顿巴斯前线的战壕里,士兵们更关心的是,明天送来的炮弹够不够打,冬天的棉衣暖不暖和 —— 这些事,绍伊古都管着。

0 阅读:1

猜你喜欢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