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

小史论过去 2025-08-11 13:16:04

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犯了难,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说:“周总理的字苍劲雄伟,刚劲有力,有如颜碑,风格端庄凝重,可以问问周总理”。 林徽因1904年出生在杭州,早年跟着父亲林长民在北京生活,1918年随父去英国伦敦接触西方文化。1920年,她进伦敦圣玛丽学院,后转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4年毕业,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士。她和梁思成1928年结婚,两人一起研究中国古建筑,1931到1937年考察全国多地古迹,比如山西佛光寺和应县木塔,测量绘图记录细节。 梁思成1901年生于广东新会,早年留学美国宾大建筑系,1927年获硕士,回国后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后来转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参与国徽设计,主持营建系小组,融入传统元素如天安门城楼和五星图案。1951年,她加入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尽管肺病反复,她仍设计碑座花圈浮雕,绘制纹饰草图。彭真1902年生于山西曲沃,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搞工人运动,1937年后任晋察冀边区党委书记。新中国后,他当北京市市长,主持城市规划,包括天安门广场改造和纪念碑兴建。 周恩来1898年生于江苏淮安,早年留学日本和法国,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和长征。新中国后,任国务院总理,书法受颜真卿影响,笔力稳健。毛泽东1893年生于湖南湘潭,1921年参与中共创建,领导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新中国后,任中共中央主席,他的书法大气磅礴,常用于国家题词。梁思成在新中国主持纪念碑设计,1951年提出碑顶用传统建筑形式,推动方案确定。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源于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纪念从1840年起在斗争中牺牲的英雄。奠基那天,周恩来代表主席团致词,毛泽东宣读碑文草案。工程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5月1日揭幕。碑高37.94米,正面毛泽东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字,背面碑文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内容涵盖三年、三十年和从1840年起的三段历史。 林徽因作为总设计师,1955年工程推进到碑文阶段,她考虑背面150字左右内容,空间有限,觉得楷体清晰合适。正面已用毛泽东行草风格,她坚持前后协调。讨论中,大家建议毛泽东续写,但她认为不宜。彭真作为市长和兴建委员会主任,听情况后推荐周恩来,他的字苍劲似颜体,端庄凝重。众人同意,林徽因去拜访周恩来,他应允。从那天起,周恩来早起半小时练习,写了40多遍,第一稿审视后重写,政务间隙调整笔画。两月内选定一版,送设计小组。刘开渠查看后赞工整有力,周恩来问不足,指出转折处再改。反复打磨后定稿。 碑文定后,工程转材料选定。周恩来指示用本土石料,团队勘探全国,选青岛浮山花岗岩,质地均匀坚硬耐腐蚀。工人们用钢钎撬岩,三月取下重300吨碑心石,加工减至103吨,滚轮托运15公里到青岛火车站,再专列运北京。放大字体用幻灯机投影,周恩来字扩大20倍,每字高2米多。魏长青描线,研究颜体来源,确保笔画神韵。雕刻时,正面鎏金五次,背面三次,用132两黄金。浮雕汇聚艺术家,梁思成与林徽因设计纹饰,林徽因病中坚持绘稿。 1958年4月22日完工,5月1日揭幕,广场50万人聚集,国歌奏响。纪念碑用13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搭建,底座十幅浮雕描绘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历史事件。兴建委员会1952年5月成立,彭真任主任,梁思成和郑振铎副主任。设计征求全国140多方案,分类讨论,最终定塔形碑身。 林徽因1955年4月1日因肺病在北京同仁医院去世,年51岁,没见到建成。彭真继续领导北京建设,1982年退休,1997年4月26日逝世,年95岁。周恩来1976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305医院去世,年78岁。他的书法留在碑上。毛泽东1976年9月9日逝世,年83岁。他的题词与碑文并存。纪念碑屹立至今,1961年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作为北京中轴线部分入选世界遗产。碑文和浮雕视作最重要部分,牵扯历史建筑绘画雕塑等多领域。碑顶形式争议大,1954年11月彭真宣布用建筑顶,即梁思成林徽因初主张。碑面向北,周恩来拍板,考虑广场布局。

0 阅读:62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