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账本”曝光: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当年的三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5 14:18:04

三峡大坝“账本”曝光:运行了 20 余年,2500 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当年的三峡大坝耗资超过了2000多亿,这可是90年代的2500亿啊,放在当时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而时至今日,大家都有同一个疑问:花这么多钱建好的水电站,能回本吗?如今三峡大坝的“账本”已经曝光,让我们看看它的投入如今挣回来了没有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三峡大坝,这座横跨长江的大工程,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洪水频发、电力紧张以及航运受限的现实,全中国都在争论:到底值不值得花这么多钱、动这么多人,去修这样一个庞然大物,2500亿元的投资,在那个年代几乎是天文数字,而且还涉及上百万人的搬迁,一边是民生安稳的承诺,一边是不确定的未来收益,很多人心里其实是打鼓的。   但事实证明,这个“超级工程”不仅仅建成了,而且建对了,不过要真正看懂它的价值,不能只盯着账本上的几个数字,就像一台发动机,你不能只看它耗多少油,还得看它带动了多少东西。   先说发电,三峡的发电能力,放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万千瓦,听着可能有点抽象,但换算一下就清楚了:一年发电超过1000亿度,如果用家庭电价来算,光是卖电这块,每年就能进账500多亿,而且这还不是普通的电,是清洁、稳定的水电,没有烟囱、没有煤灰,少了几十座火电厂的污染,更关键的是,这些电被送到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工业心脏地带,为工厂、数据中心、轨道交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果说电是经济的血液,那三峡大坝就是动脉之一。   但三峡的意义,远不止点亮灯泡那么简单,在它建成之前,长江的洪水每隔十几年就会来一场大的,1998年那次,很多人记忆犹新,数百万人被迫转移,经济损失估算超过2500亿,和三峡大坝当时的总投资几乎相当,那次洪水成为三峡建设推进的关键节点,人们终于意识到,与其年年修补,不如一次彻底解决。   三峡大坝的防洪库容超过两百亿立方米,是一个能“吞下”上游洪水的巨大水库,一旦长江上游来水猛涨,大坝就像一个稳重的守门员,把水拦下来,等到下游水位下降后再慢慢释放,这叫“削峰填谷”,简单但极其有效,2020年,长江再次遭遇大洪水,水流量一度创下新高,三峡连续调度五轮,硬是把洪峰压在了库区之内,避免了荆江分洪区启用,少转移了几十万人,也保住了大面积的耕地,这种“看不见的收益”,往往在关键时刻体现出它的分量。   再看看航运这一块,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整个长江航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三峡段水流湍急,船只通行困难,大型货轮必须“翻坝”转运,费时费力,大坝建成后,库区变成了深水航道,万吨级船舶可以一路从上海开到重庆,来回畅通无阻,运输成本直接降低三分之一,时间也省了不少,2024年数据显示,通过三峡船闸的货运量已经达到1.59亿吨,相当于几十条高速公路同时开工,这不仅省了企业的钱,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整个区域的物流格局。   比如重庆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前产品要走陆路运到上海港,物流成本高、周转慢,现在通过三峡直接水运,经长江出口国外,不仅每个集装箱能省下几千块钱的运费,还能提前几天到达港口,这种效率提升对企业来说,几乎等于多了一次机会,而物流的畅通也带动了东西两头的联动:西南的农产品、电子元件通过长江送出去,东部的进口商品也能更快地进来,整个产业链在这条“水上动脉”上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很多人最初对三峡的担忧,还集中在生态方面,的确,大坝建成初期,周边生态环境承受了不少压力,水位抬高、湿地减少、物种迁移成为一系列现实问题,但随着生态治理逐渐推进,库区的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水质改善明显,湿地面积也开始恢复,洞庭湖、鄱阳湖这些“长江之肾”重新焕发生机,江豚、中华鲟等珍稀动物的踪迹也再次出现,有意思的是,三峡集团在海外的生态治理项目,比如巴西的“基因灭贻”技术,还获得了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奖,这说明,三峡不仅在国内站稳了脚跟,也在全球生态议题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说电力、航运、防洪和生态构成了三峡的四个基本盘,那它带来的技术突破则是整个工程的底层逻辑,当年工程启动时,中国的水电技术还处于追赶阶段,可短短几年,依托三峡的建设实践,中国自主研发出了上百项水电技术成果,实现了从“追着学”到“领着走”的跨越,这些技术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金沙江、雅砻江、甚至西藏的水电项目中,成为中国大型水利工程走向世界的底气。   信息来源:人民网  审计署:三峡工程财务决算总金额为2078.73亿元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