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一农民走进乡公所讨水,指着毛主席画像说:那是我的兵 彭友胜1884年出生

混沌于浮云 2025-08-18 19:46:00

解放后,一农民走进乡公所讨水,指着毛主席画像说:那是我的兵 彭友胜1884年出生在湖南衡东县三樟乡栗子港一个穷苦农家。从小家境贫寒,他15岁就辍学外出打工维持生计。1907年23岁时加入湖南新军,从普通士兵干起。那时候新军主要是本地平民组成,他为人老实肯干,很快适应了军营纪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在新军第四十九标第二营当副班长,参与长沙光复行动。那次起义中,他带队进攻北门阵地,立下战功,但职位还是最低一级。他不识字,却尊重有文化的人,这点后来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同年10月,彭友胜第一次遇到毛泽东。毛泽东那时刚从家乡来长沙求学,辛亥起义爆发后决定从军,但入伍需要担保人。他在招兵点争辩时,被士兵朱其升注意到,报告给了彭友胜。彭友胜询问了毛泽东的家庭情况后,亲自担保,让他加入新军。从此毛泽东开始军旅生涯,彭友胜负责他的新兵训练。两人同住一室,毛泽东在上铺,彭友胜在下铺。毛泽东训练刻苦,很快就掌握军事技能,还帮别人讲解理论。闲暇时他买书报看,并分享给彭友胜。彭友胜虽不识字,但从毛泽东那里学到认字,渐渐能写自己名字,甚至看报纸不费劲。这段相处让他们关系密切,两人背景相似,都出身贫农,常为穷人抱不平。 一次毛泽东外出买报,看到士兵欺负卖烟老汉,便上前理论,让士兵付钱离开。彭友胜目睹了这事,对毛泽东印象更深。部队驻守长沙周边,少有作战机会,毛泽东没落下学习。1912年初,民国成立,毛泽东觉得革命暂告段落,想回校读书。他告知彭友胜,后者支持他的选择。离别前,彭友胜组织小宴送行,花掉一个月积蓄,还塞给毛泽东两块银元。从此两人分开,毛泽东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班读书,后来转入第一师范学校。在那里他结识蔡和森、萧子升等进步青年,接触《新青年》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主办新民学会,开展革命活动。毕业后北上,在李大钊影响下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彭友胜在毛泽东离开后,继续在新军服役,参加几次战役。后来部队辗转到广州,编入国民革命军,他升为排长。1926年,他买报纸看到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便赶去相见。两人见面后,彭友胜讲述这些年经历,毛泽东认真听,两人聊到深夜。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随后彭友胜参加北伐战争,对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作战,升为副连长。他信仰孙中山三民主义,看到军阀混战下百姓苦难,便格外卖力。但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捕杀共产党人,汪精卫也背叛革命。彭友胜见局势变坏,部队不像从前,便离开军队回乡务农。从此过上与世隔绝的农民生活,没再得到毛泽东消息。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生活改善,土改让贫农分到土地,彭友胜一家也受益。1951年3月,三樟乡举行集会赶集,他从村里出发去镇上。中午口渴,不愿花钱吃饭,便去公社办事处讨水。看到墙上毛泽东画像,他愣住,指着画像说认识此人,从前是自己手下士兵。周围工作人员和百姓吃惊,他便讲述了1911年担保入伍、训练相处、教识字、街头理论、离别送行等往事。众人听后惊叹,他表示不知此人成了伟大领袖。这事让他感慨万千。 回家后,彭友胜告诉妻子,想去北京见面,但担心打扰工作。考虑几天,他决定写信表达思念,并请求一份简单工作养家,随信寄去自家粮食。信寄出后,他每天到村口等回信。二十多天没消息,他渐渐失望。后来邮差送来毛泽东亲笔回信,信中忆及军中职务,建议留在乡下,或持信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帮忙。彭友胜读信几遍,按指示去长沙找程星龄。程星龄考虑他67岁高龄和革命资历,没安排工作,但每月发生活补贴,按革命老人标准执行。这补贴减轻了家里的压力,他十分感激。 从此彭友胜逢人讲这段经历,有人问为何没跟毛泽东干革命,他叹息自己见识短。他知道毛泽东爱喝茶,便在家种茶叶。每年收获时,选上等茶叶制好寄往北京,感谢照顾。这习惯持续到1969年他去世,享年85岁。彭友胜一生从贫农到士兵,再回农民,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却在晚年与旧识重逢于画像。这故事显示普通人也能参与历史转折,虽没成元勋,但情谊长存。

0 阅读:25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