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车的宣传从“大屏”卷到“零百”,小米却把发布会一半时间留给了“看不见的安全”。 一、预防:激光雷达+车身协同的“0.2秒决策链” 前向1550 nm激光雷达、800万像素摄像头、毫米波、超声波、环视摄像头五源融合,实现180 km/h以内AEB全覆盖。 自研“银河算法”把感知—决策—执行压缩到200 ms,官方实测60 km/h追尾工况比Model Y提前0.15秒刹停。 侧向冗余:两颗96线补盲雷达布置在翼子板,解决城市鬼探头,官方数据可减少85%侧向碰撞风险。 二、承载:2000 MPa“笼式太空舱” A柱、B柱、车顶纵梁采用2000 MPa热成型钢,每平方厘米可承受20吨压力。 地板横梁首创“Ω”型双层辊压结构,侧面碰撞时可吸收35%额外能量。 电池包壳体同样2000 MPa,与车身一体化设计,侧柱碰试验中电芯位移<1 mm,电解液零泄漏。 三、逃生:断电0.5秒、开锁1秒、破窗3步 碰撞后50 ms切断高压,1 s内四门自动解锁,隐藏式门把手弹出高度≥30 mm,可承受500 N拉力,防止冰雪卡住。 前排双预紧+双限力安全带、后排CLT动态锁舌,降低乘员前倾幅度30%。 全系标配7个安全气囊,其中远端气囊布置在前排中央,防止“二次碰撞”。 四、救援:云端“事故剧本” eCall 2.0在碰撞信号发出后10秒自动接通,上传GPS、碰撞G值、高压状态。 小米IoT联动:车辆一旦触发SOS,家庭智能音箱同步语音播报,米家摄像头自动转向事故方向,方便家人远程查看。 五、实验室验证:高于国标的“加试题” 64 km/h 40%偏置碰撞后,A柱零变形,车门可正常开启; 50 km/h侧面柱碰,门槛侵入量仅5 cm(国标≤12 cm); 1 m跌落+10 t挤压双重测试,电池包无起火、无爆炸。 六、小结 当同行还在卷“大屏尺寸”,小米把安全卷成了“系统工程”:感知冗余、结构冗余、救援冗余层层叠加。YU7的2000 MPa笼式车身+云端救援,相当于给每位乘客买了“三重保险”。 买车看配置更看底线,安全永远是最贵的“选装件”,而小米这次把它变成了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