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王牌将军”为何谢幕?库里拉告别 留下五角大楼的疑问。在坦帕的中央司令部大楼里,迈克尔·库里拉(Michael Kurilla)将军静静站在讲台上,目光依旧坚定。他的声音透着几分沙哑,却依然铿锵:“能够担任他们的指挥官,是我毕生的荣幸。” 至此,这位绰号“大猩猩”的将军在坦帕的中央司令部大楼里以一贯坚定的姿态告别了长达四十年的军旅生涯。 然而,在这场看似体面的仪式背后,是美国军事与政治交织的复杂图景: 一位战功卓著的将领为何在此时选择离开? 是功成身退,还是对当下五角大楼氛围的无声回应? 库里拉的职业生涯堪称美国军事精英的典型缩影: 从西点军校毕业,到参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再到指挥中央司令部,他的每一步都烙印着现代美军的发展轨迹。 今年6月,他主导的代号“午夜之锤”的对伊朗核设施突袭行动,既成为其生涯的“高光时刻”,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该行动在战术上被军事专家称为“精准而高效”,但在战略层面却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 这种双重性恰恰反映了当代美军将领面临的困境: 如何在执行政治命令的同时保持军事专业主义的底线? 政治风暴中的“幸存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朗普政府近期对五角大楼的多轮人事清洗中,库里拉一度被视为“例外”。 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对他的信任是公开的秘密。 今年夏季以色列与伊朗局势紧张时,赫格塞斯几乎将全部作战决策权交予库里拉,而特朗普也罕见地未加干预。 这种信任建立在库里拉兼具实战经验与战略思维的基础上。 但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代表了军方内部一种“可接受的保守主义”。 既忠于宪法而非个人,又能在政治压力下保持军事行动的独立性。 然而,这种平衡正在变得愈发脆弱。 近期五角大楼多名高级军官因对伊朗政策评估与白宫意见不合而遭解职,凸显了政治干预军事专业判断的危险倾向。 库里拉在此时退役,避免了成为直接冲突的牺牲品,但也折射出美国军政关系深层裂痕的扩大。 库里拉的告别没有慷慨激昂的批判,也没有对政治的明显妥协,而是以典型军人式的克制画上句号。 但这种沉默本身即是一种语言: 在政治化浪潮席卷国家安全机构的当下,职业军人的离场或许比言辞更能说明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他与特朗普政府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 既有效执行命令,又未卷入政治漩涡。 这种姿态在当今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却也难以持续。 接替库里拉的海军上将小查尔斯·库珀面临的是一个更复杂的局面: 伊朗核问题持续发酵、阿富汗撤军后的权力真空、叙利亚与伊拉克的反恐残余挑战,以及美国在中东战略定位的模糊化。 更棘手的是,他必须在政治压力与军事理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理念与军方传统全球主义视角的冲突,可能会让任何决策都充满内在张力。 专业主义能否抵御政治化浪潮? 库里拉的退役留下了一个核心疑问: 当政治忠诚逐渐成为高级军官任职的隐性标准时,美军的专业主义传统将何去何从? 历史表明,健康的国家需要一支既忠于宪法又能独立判断的军队。 但现实是,五角大楼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构。 不仅是人事更替,更是理念与价值的碰撞。 在大国竞争与地缘政治动荡的时代,军事专业主义应如何与政治导向共存? 库里拉的“理智撤退”是保全声誉的个体选择,还是预示着更深层的系统性危机?
特朗普等不及了!拜托中方尽快答应,访华日程不能拖了。8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