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李克农外出散步,这时,一个老农朝他扔了一个纸团,李克农打开一看,脸色

趣史小研究 2025-08-28 17:59:16

1937年,李克农外出散步,这时,一个老农朝他扔了一个纸团,李克农打开一看,脸色大变:“快通知白崇禧,有人要刺杀他!” 1937年,李克农当时的公开身份是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处长,每天跟国民党的各路神仙打交道,实际上呢,他是我党插在敌人心脏最敏锐的一根神经。 那天,李克农外出办事,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一个普普通通、看着就是乡下来的老农,和他擦肩而过。就在那一瞬间,老农手里一个东西不着痕迹地朝他脚边一扔,是个小纸团,然后头也不回地就汇入人流,消失了。 他心里“咯噔”一下。这种最原始的街头情报传递方式,风险极高,不是万分火急,没人会用。他没停步,很自然地弯腰系了个鞋带,顺手就把那个纸团捡了起来,攥在手心。 回到办事处,关上门,李克农展开纸团。就几个字,写得歪歪扭扭,但内容却像一颗炸弹:“日特欲刺白副总长,十万火急!” 李克农的脸色“唰”地就白了。白副总长是谁?还能有谁,就是国民党军委会副总参谋长,“小诸葛”白崇禧。 崇禧是桂系军阀的核心人物,手握重兵,而且是国民党高层里少有的军事奇才,极力主张抗日。在这个节骨眼上,要是白崇禧被日本人干掉了,那对整个抗日战线的指挥系统,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李克农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情报,必须马上送到白崇禧本人手里! 但这事儿难就难在这儿。怎么送? 李克农的身份太敏感。他一个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跑去跟国民党的二号军事人物说“有人要杀你”,白崇禧会感谢他?这事儿要是处理不好,不仅救不了人,还可能把自己和整个南京地下组织都给搭进去。 更要命的是,这个情报的来源,那个老农,到底是谁?情报准不准?万一是个圈套呢? 李克农的大脑飞速运转。他一边立刻启动秘密渠道,核实情报的真伪,一边排查那个神秘的老农。很快,两条线都有了反馈。 城里的地下交通站传回消息,最近确实有一批日本特务活动异常,并且搞到了一批德制的手枪,目标似乎就是某个军政要员。这就和纸团上的信息对上了。 而那个老农的身份,也查清楚了。他叫覃瑞义,一个失散多年的老党员。早年参加革命,后来部队被打散,他跟组织断了线。这些年,他就像一粒种子,埋在最深的泥土里,做过苦力,当过小贩,但心里的火,一直没灭。他在一个茶馆当杂役时,无意中听到了几个日本浪人打扮的家伙密谋,提到了“白将军”和“斩首行动”。 在无法联系上组织的情况下,覃瑞义做了一个最大胆的决定。他知道李克农在南京,于是就用最笨、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在街头“偶遇”李克农,把命悬一线的情报,用一个纸团递了出去。 情报确认了,来源也清楚了,现在就剩下最关键的一步:如何把警报拉响,又不引火烧身。 李克农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完美的人选——谢和赓。 谢和赓,白崇禧的机要秘书,最信任的心腹之一。广西同乡,父辈就是至交。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我党潜伏在桂系核心的秘密党员。 李克农立即安排人联系谢和赓。当天深夜,谢和赓拿到了那份情报,手心全是汗。他知道,这不仅仅是白崇禧一个人的安危,更关系到接下来的战局。 第二天,谢和赓像往常一样向白崇禧汇报工作。在文件的最后,他夹带了一张纸条,用暗语提了这件事。白崇禧看完,面不改色,他平静地对谢和赓说:“晚上的宴会,照常进行。” 谢和赓心里一紧,但没敢多问。 白崇禧这是要唱一出“空城计”吗?不,他是在将计就计。 当天晚上,白崇禧的座驾准时出现,“白崇禧”本人也下了车,走进了公馆。但这一切,都是演给暗处的眼睛看的。车里的,只是一个身材相仿的替身。而真正的白崇禧,早就在谢和赓的安排下,从一条秘道转移到了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 午夜时分,几条黑影,如同鬼魅一般,悄无声息地翻进了白公馆的院墙。他们手法专业,路线清晰,显然对公馆的结构了如指掌,直扑白崇禧的书房。 就在他们撬开书房窗户的一瞬间,院子里所有的探照灯“唰”地一下全部亮起,亮如白昼! “不许动!” “缴枪不杀!” 埋伏已久的卫队士兵从四面八方涌出,枪口黑洞洞地对准了这几个日本特务。经过一番短暂的交火,刺客被全部活捉。人赃并获,铁证如山。 一场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刺杀,就这样被消弭于无形。 事后,白崇禧对谢和赓更加信任。但他很有分寸,从来没有问过谢和赓情报是从哪里来的。有些事,大家心里明白就行。国共两党,在抗日这个最大的民族大义面前,达成了一种超越阵营的默契。 而那个递出纸团的英雄,覃瑞义,在完成这次惊天动地的任务后,又重新消失在茫茫人海里,继续做他的茶馆杂役。李克农曾想过把他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但他拒绝了。他说:“我这把老骨头,能为抗日再出点力,死也值了。” 很可惜,1940年,在一次搜捕中,因叛徒出卖,覃瑞义被捕。在敌人的酷刑面前,他守口如瓶,最终被秘密杀害于雨花台。

0 阅读:120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