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张思问被俘,日军让他去一个老乡家里推磨盘,哪知老乡却对他说:“小兄弟

趣史小研究 2025-08-28 17:59:16

1943年,张思问被俘,日军让他去一个老乡家里推磨盘,哪知老乡却对他说:“小兄弟,河对面就是苏联了,你怎么不跑?不跑就要死了!” 张思问,一个22岁的小伙子,本来是跟战友们打鬼子的。一次战斗负伤,被好心村民救了,结果伤没好利索,就被汉奸特务给卖了。为了不连累老乡,他选择被俘。他以为当俘虏顶多是受罪,可他压根没想到,接下来的经历会让他一辈子都忘不了地狱的模样。 他被塞进了一种叫“闷罐车”的火车里。这名字你听着可能没啥感觉,但当时的人管它叫“移动的地狱”。想象一下,一个全封闭的铁皮车厢,在夏天的大太阳底下,塞进去上百号人,人摞着人,没吃没喝,大小便全在里面。七天七夜,车门焊死。 里面是什么味儿?尸臭味、汗臭味、排泄物味混在一起。渴到极致的人,会去喝别人的尿,甚至舔铁皮上凝结的、带着铁锈味的“水珠”。 活着,有时候比死了更需要勇气。到了要塞,他们就是会喘气的工具。修铁路、挖工事,吃的是掺了锯末的棒子面,吃多了直拉血。日本兵发明了一种酷刑,叫“镐把炖肉”,谁要是敢跑,就把腿打断,用镐把活活捣成肉泥。每天晚上,张思问躺在漏风的土炕上,都能听到隔壁屋传来撕心裂肺又渐渐微弱的惨叫。 在那种地方,人的尊严和希望,就像磨盘下的豆子,被一点点碾碎。直到那天,他被带出去推磨盘,听到了那位老乡的悄悄话。 那句话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魔力?因为它告诉张思问,绝望的墙外面,还有一条路。河对岸就是苏联,那意味着自由,意味着能活下去。 希望这个东西,一旦被点燃,就能烧掉所有的恐惧。 张思问回到了劳工营,心里那团火越烧越旺。他摸黑找到了同为八路军战俘的战友陈恩,两个人开始秘密策划。他们不敢明说“起义”或者“逃跑”,就定了句暗号:“今天谁洗澡?” 一旦有人问这句话,就代表时机成熟,可以动手了。 他们偷偷收集一切能当武器的东西:磨尖的牙刷柄、石头、干活用的镰刀和铁锤。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可能换来杀身之祸。 机会终于来了。那天晚上,一个汉奸翻译官照例来点名,他刚喊了一声,张思问和战友们就暴起发难。陈恩一把捂住翻译的嘴,张思问手里的镰刀照着脖子就抹了过去。根据他晚年的回忆,那一刀下去,因为太用力,刀刃上直接崩了三个缺口。 整个过程不到七分钟,干净利落,就像一部教科书式的敌后行动。哨兵、翻译,全被解决。他们夺了枪,带着三十多名劳工兄弟,冲向了那条希望之河。 河面已经结了薄冰,对岸的枪声和探照灯光柱交织成一张死亡大网。子弹贴着头皮飞,身边不断有人倒下,鲜血瞬间染红冰面。张思问他们根本没时间回头,只能踩着战友的身体,拼了命地往对岸跑。 最终,31个人冲过了那条河,倒在了苏联的国土上。当苏联红军赶到时,被眼前这群衣不蔽体、浑身是伤的中国人惊呆了。更让他们震撼的是,有人怀里死死揣着日本兵的耳朵,而张思问的手里,攥着一支锈迹斑斑的钢笔,那是在闷罐车里闷死的一个学生战友的遗物。 张思问的故事充满了刀光剑影。但你可能不知道,就在同一年,1943年,在另一个地方,另一种更持久的力量,也在一个磨盘上诞生了。 那是在河北平山县的一个叫北庄的小村子。毛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一群来自“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到抗日根据地的最前线。他们白天跟老乡一起种地,晚上就搞宣传、斗地主。 为了配合当时的“减租减息”运动,两个叫牧虹和卢肃的年轻人,决定创作一部小歌剧。剧本写好了,排练时大家总觉得结尾差点意思,不够劲儿。 编剧牧虹干脆爬上老乡家的房顶,对着太行山,二十分钟就憋出了一段歌词。作曲的卢肃更有意思,他没钢琴,没桌子,干脆就把曲谱铺在院子里的石磨盘上,十几分钟,一段铿锵有力的旋律就出来了。 这首歌,就是后来响彻了中国大江南北八十多年的——《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1943年,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张思问在一个磨盘边听到了求生之路;而在河北的太行山下,卢肃在一个磨盘上写下了胜利之歌。 一个是镰刀上的物理抗争,一个是五线谱上的精神呐喊。这两件事看似毫无关联,但内核是相通的。 那个敢于给张思问递话的老乡,他可能手无寸铁,但他递出的是比任何武器都珍贵的希望。那些在田间地头唱着“团结就是力量”的军民,他们可能食不果腹,但他们的歌声,能让所有听到的人热血沸腾。 张思问后来在苏联加入了抗日联军,继续打法西斯,直到战争胜利才回到祖国。2009年,这位87岁的老英雄去世,在他的葬礼上,来了一个特殊的日本人,跪在灵前忏悔。原来,他的父亲就是当年东宁要塞的看守,临终前一直念叨着“对不起”。

0 阅读:72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