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鬼子原本计划投入十万人左右,因为打算利用国军派系林立,互相拆台的弱点。

戴梦维丽丽 2025-08-29 03:52:20

淞沪会战鬼子原本计划投入十万人左右,因为打算利用国军派系林立,互相拆台的弱点。 1937年的夏天,空气里都是火药味。上海,这座在外人眼里充满洋气的城市,本该是霓虹闪烁、爵士乐从舞厅溢出来的地方,可那年八月,舞曲被枪声打断。 日本人最初其实没打算在这里下这么重的手,他们手里的算盘是,派几万人来,把门面敲一敲,让中国人知难而退。 东京那边成立“上海派遣军”,第3师团、第11师团,带着海军陆战队,从黄浦江口涌进来,看似声势浩大,其实加起来也就两三万人。 可事情很快就失控了。 国军的87师、88师顶了上去,这两个师前身是蒋介石的警卫军,打扮体面,装备是全国最好的德械。士兵们背着毛瑟步枪,机枪一排一排地架在弄堂口,表情绷得紧紧的。 他们并没有像日本人想象的那样掉头就跑,反倒是把虹口、杨树浦的街道打成一片废墟。 日军原本信心满满的海军陆战队,几千人龟缩在租界边的阵地里,被硬生生拖住。楼房的窗子炸塌,钢筋横着探出来,像一只只锋利的爪子。 夜里火光冲天,玻璃渣子落在马路上,踩上去咯吱直响。上海滩的繁华,此刻像是被撕碎的戏布。 东京的算盘落空了。短短两周,上海派遣军伤亡不断增加,进攻推进不了,部队开始喊渴,喊累。于是,新的师团一批又一批被塞进来,第9师团、第13师团、第101师团,还有台湾旅团。 人马一下子翻倍,兵力膨胀到十万左右。 这里要停一停,说说日本人的心思。 他们的军官在文件里写得很直白:中国军队派系林立,东北军看不起中央军,桂系、川军各有算盘,遇到硬仗必然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盘。 东京参谋本部乐观地以为,只要给点压力,这个庞大的对手就会自己瓦解。 这算不算误判?算。因为淞沪战场上的主力根本不是地方军,而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德械部队。 蒋自己明白,上海是门面城市,国际社会都盯着,他不能丢脸。 于是这些德械师被推上最前线,整齐划一地列队,集中火力顶住日军。那些派系的缝隙,在这场仗的开头并没有暴露出来,日本人想看见的互拆台,根本没出现。 不过,中国这边也有自己的问题。张治中原本安排好8月13日拂晓进攻,士兵们已经就位,炮兵也拉到阵地,夜里士兵用湿毛巾捂着脸,把枪擦得锃亮,等着天一亮冲锋。 可是南京那边的电话却打过来:不得进攻。理由是外交团担心战火波及租界,要上海“不设防”。 于是部队硬生生憋着,等到14日下午才开火。一天半的耽搁,几乎毁掉了一切。日军趁机修工事、调兵,等增援的船队靠岸。到进攻真正打响时,日军已经有了新的防御体系。 战斗极其惨烈。88师一个营在法学院附近几乎全军覆没,尸体横在校园里,桌椅被炸成碎片。 36师的坦克部队在汇山码头冲锋时,被日军的舰炮和机枪打得火焰四起,两名连长当场阵亡。 国军的进攻往往是血肉硬往前推,炮兵畏惧日军飞机,不敢前移,射击也没准头,炮弹白白砸在空地上。 德国顾问看在眼里,摇头写下报告:中国步兵勇敢,但缺乏炮火支援,只能白白送命。日本的工事像一只铁甲龟,任凭你怎么扑,也难撬开。 更要命的是,蒋介石的犹疑不断延误战机。 前线部队刚攻得起劲,电报又下来了:暂停攻击。士兵们一脸茫然,趴在破败的屋檐下喘气,而日军就在对面街口加固工事。短短几天里,这样的停顿发生了三次。每一次停顿,日军就更结实一分。 到了9月,日军已经把兵力扩充到十万。这还不够,10月20日又组建了第10军,第6、第18、第114师团从杭州湾登陆,像一把锋利的剪刀,要把中国的防线剪断。 10月30日,第16师团又加入。到11月,日军兵力超过十五万,上海完全成了泥潭。 回头看,这场仗让人心里堵得慌。 日本人以为中国会因派系而垮掉,结果是自己不得不一路加码,把十万兵力砸进上海滩。中国人手里握着精锐,却在最高层的犹疑和外交幻想中,一次次错过进攻的时机。前线的士兵像木桩一样倒下,后方的电话一遍遍命令停火。 到冬天,上海的街道布满弹孔,房屋只剩残垣,黄浦江的水面飘着木板和尸体。午夜时分,风吹过破碎的窗子,呜呜地响,好像有人在哭。 士兵们再也听不到开战前的号角,只有黑暗里,残火未熄的工厂烟囱,像哨兵一样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0 阅读:92
戴梦维丽丽

戴梦维丽丽

戴梦维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