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晚年贪财好利,他搞贪腐有一个特点,绝不让送钱的人吃亏,因而在

国际大碗说 2025-08-29 22:04:03

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晚年贪财好利,他搞贪腐有一个特点,绝不让送钱的人吃亏,因而在官场获得了“取之有道”的“美誉“。当时官场流行一段顺口溜:“涂宗瀛偷窃;刘秉璋抢掠;潘鼎新骗诈;惟李瀚章取之有道。” 李瀚章,字筱泉,也作小泉,晚年自号钝叟,比弟弟李鸿章大两岁。 李瀚章早年在官场的做事风格,和后来所说的 “取之有道” 相差很远,甚至可以说是粗暴直接。 李瀚章在由湖北巡抚调任四川总督后,途经彭山县时,竟然直接让县令为他置办四顶灰鼠皮帐盖和几盒燕窝。 彭山县令一时间难以购置,情急之下甚至 “哭着恳求” 李瀚章,最后拿出一笔银子,才勉强把这位 “总督大人” 送走。 不过,随着在官场中摸爬滚打多年,李瀚章的做事风格也在慢慢 “改变”,或者可以说,他的贪腐手段变得越来越 “高明”。 后来,李瀚章升任湖广总督,之后他抛弃了早年那种 “像盗贼一样” 的蛮横索要方式,转而摸索出一套他自认为 “取之有道” 的方法。 一次,有一位候补知县一直渴望得到实职,他凑了两千两银子送到李瀚章府上。 这位候补知县苦苦等了一个多月后,突然接到了任命为汉阳知县的通知。汉阳在当时是有名的富裕之地,这个职位可以说是 “肥差”,他接到任命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上任之后才知道,这个知县职位是李瀚章特意压下其他人的申请,专门为他留着的。 更让他意外的是,李瀚章还特意派人给传话:“汉阳码头的厘金不用征收得太苛刻,给商户留足够利润,他们以后自然会记着你的好。” 这位新任知县听完后,按照李瀚章的嘱咐去做,商户们发现新来的知县不再像前任过度搜刮,纷纷对他心怀感激,经常主动送些财物来表达谢意。 一年时间,这位知县不仅赚回了当初送出的两千两银子,还赚了不少。后来此人升任知府,特意又给李瀚章送去五千两银子。 李瀚章 “只收能办成事的钱,不收办不成事的钱” 这个规矩,在官场中渐渐流传开来。 有一次,一位盐商想要垄断两淮地区的盐业生意,送上了一万两银子。 可李瀚章看到银子后,却直接让管家把银子退了回去,并特意让人给盐商带话:“盐引的发放是朝廷定下的规矩,我没有权力更改。但如果你想多领取一些盐引份额,我可以帮你疏通关系,按照规定补足差价就行,一万两银子实在太多了,我不能收。” 盐商原本已经做好了银子打水漂的准备,没想到李瀚章这么爽快,不仅没有收下重金,还真的帮他争取到了三成的额外盐业份额,而他需要补足的差价还不到两千两。 这件事之后,盐商逢人就说:“李大人和其他人不一样,给多少好处就办多少事,从来不会胡乱许诺。” 在官场应酬方面,李瀚章也十分懂得 “人情世故” 的门道。 一次,有一位道台想要调任广东,认为广东地区经济繁荣,更容易获取利益,于是给李瀚章送去三千两银子请求帮忙。 李瀚章收下银子后,却对这位道台说:“广东气候湿热,你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照顾,到了那里不一定能适应。不如改任江苏,那里离你的老家更近,方便照顾母亲。而且江苏的道台职位,比广东的空缺更好。” 这位道台听完后,觉得李瀚章的建议很有道理,就接受了这个安排。 李瀚章不仅对下属送礼的人 “照顾周到”,在维护上层关系方面也做得非常周全。他每年都会给京城的王爷、六部官员送上 “炭敬”和 “冰敬”(夏季降温补贴),而且数额明确,一点也不含糊。 比如,给军机大臣这个级别的送一万两,给尚书这个级别的送八千两,就连同乡的京官也会送上几百两。 不过,就算做得再隐蔽,李瀚章的贪腐行为还是引起了部分官员的不满。 光绪年间,有一位御史向朝廷弹劾李瀚章,指责他 “贪腐无度”。 朝廷接到弹劾后,象征性地派官员前去调查,查案官员看似忙活了很久,但却最终不了了之。 纵观李瀚章的一生,他凭着这套独特的贪腐手段,在晚清官场中过得风生水起,可实际上,他所谓的 “取之有道”,不过是对贪腐行为的美化,

0 阅读:0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