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夜校学员到超级投资者:施洛斯的“捡烟蒂”传奇 没有大学学历,却凭借自学走进格雷厄姆的夜校课堂——这是施洛斯投资生涯的起点。当他被“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价值理念深深折服后,便成了格雷厄姆身边最踏实的“专属打工人”,从此一头扎进价值投资的世界,用数十年时间书写了普通人的逆袭传奇。 施洛斯的投资逻辑简单却极致:坚持“花40美分买1美元东西”的安全边际,不迷信小道消息,也不追逐市场热点,只是日复一日徜徉在厚厚的年报里,像淘金者般寻找被低估的“失落金子”。更难得的是,他看财报从不是简单筛选数据,而是会亲手重估企业资产,算出一份“不掺水”的真实家底,确保每一笔投资都站在安全的基石上。 他的选股标准始终跟着时代灵活调整:早期严格遵循格雷厄姆教诲,只买市值低于净营运资产三分之二的企业;随着这类标的在大萧条后逐渐消失,他转向市值低于有形资产净值三分之二的公司;1960年后,连低于净营运资产的股票都难寻,他又将目光转向净资产——从找股价低于净资产一半的标的,到退而求其次找三分之二的,最后甚至接受股价等于净资产的企业,但除非有特殊情况或企业拥有经济特许权,否则绝不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买入。标准在变,可“买资产低估的公司”这一核心从未动摇。 巴菲特曾用“捡烟蒂”比喻这种投资方式:就像路上别人扔下的烟蒂,或许湿漉漉、黏糊糊,却胜在“免费”,能吸上最后一口便足够,吸完就果断丢弃。这种策略的核心,是极端注重安全——哪怕企业破产清算,清算价值也能覆盖投资成本。 正是这份坚守,让施洛斯创造了47年年化20.1%的惊人业绩:若能全程享受这份复利,1万元本金47年后将暴涨至5476万元!不过,“捡烟蒂”策略有个局限——可容纳的资金有限,所以施洛斯管理的基金规模常年维持在一两个亿,赚到的收益大多分给了投资人。即便如此,这份业绩不仅让他超越恩师格雷厄姆,跻身世界超级投资者行列,更成为巴菲特早期投资之路的重要参照,印证了“简单的逻辑,做到极致就是传奇”。
卧槽,终于有官媒正面硬刚武汉大学了!这才是正义的媒体!为大河报点赞!
【253评论】【5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