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都不要了!上海,一女子照顾舅舅28年,为感谢她的付出,老人生前将名下的房产留给她,不料,后面当亲生女儿得知后,就突然跳出来争房产,因此双方闹上了法庭,而法院这样判了。 2025年8月,上海浦东法院的终审槌声落下时,庭下的王静脸色瞬间白了。 她这个名正言顺的亲闺女,愣是没从父亲留下的房产里分到一分钱,反倒是照顾舅舅28年的外甥女周冬雨,成了整套房子的主人。 这事儿传开后,街坊邻居没一个替王静喊冤的,反倒都觉得:“这判决,判得透亮!” 2001年那会儿王大爷还硬朗,在浦东看中了一套房,掏钱买下时,房产证上写的是自己和外孙女高梅的名字,各占一半。 当时有中介问他,要不要加上闺女王静的名字,王大爷只是摆了摆手:“她忙,不用算她的。” 谁能想到,这句“忙”,竟成了王静往后十几年“缺席”的借口——自打结婚后,她就很少回来看父亲,电话没打几个,更别说帮衬着照顾了。 有邻居后来回忆,那几年常看见王大爷一个人去买菜,偶尔念叨起闺女,眼里总有点落寞。 真正撑起王大爷晚年生活的,是1992年从外地投奔来的外甥女周冬雨。 刚到上海时,周冬雨才二十出头,跟着王大爷摆摊卖袜子、跑小商品市场,踏实又肯干。 后来王大爷年纪大了,身体渐渐差了,买菜做饭、打扫屋子、看病拿药这些活儿,全落到了周冬雨身上。 社区医院的医生都熟她:“每次王大爷复诊,都是她推着轮椅来,病历本上记的联系方式,也全是她的。” 就连王大爷后来卧床那段时间,端屎端尿、擦身翻身,周冬雨也没嫌过麻烦。 有一次居委会上门慰问,正好撞见周冬雨给王大爷喂粥,老人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说:“要不是冬雨,我这后半辈子都不知道咋过。” 2009年,王大爷觉得身体越来越不顶用,就想着把身后事安排妥当。他特意拉着周冬雨去了公证处,立了份遗嘱:自己名下那一半房产,等他百年后,全留给周冬雨。 公证员当时还问过他,为啥不留给亲闺女,王大爷叹着气说:“她比亲闺女还疼我,这房子给她,我放心。” 这份遗嘱白纸黑字,盖了公证处的章,谁看了都知道是老人的真心意。 2020年王大爷走了,享年90岁。消息传到王静耳朵里,她先没想着奔丧,反倒先打听起了父亲的房产。 一听说房子有周冬雨的份,她立马不乐意了,直接把周冬雨和高梅告上了法院。“我是亲闺女,就算没照顾,这遗产也该有我的份!”一审开庭时,王静当着法官的面这么说。 那时候法院考虑到她是法定继承人,虽然没尽赡养义务,还是判她分到王大爷那半套房子的25%,周冬雨也拿25%,高梅继续保有自己的50%。 可王静不满足,觉得自己亏了,转头就提起了上诉,非要把整套房子都要过来。 二审开庭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周冬雨没多说啥,只拿出了一沓证据: 居委会开的证明,证明这些年王大爷的生活全靠她照料;邻居和医生的证言,说从没见过王静来探望;还有当年的公证遗嘱,每一页都盖着公证处的公章。 法官问王静,既然说自己“想照顾”,那这些年有没有给父亲寄过钱、打过电话?王静支支吾吾半天,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高梅也在法庭上帮腔:“我外公早就跟我说过,他的份额要给冬雨姐,我从一开始就没意见。” 最后法官的判决下来,没给王静留一点余地:王静长期不尽赡养义务,取消她的继承资格;王大爷名下的那半套房子,全部归周冬雨。 加上高梅本来就有的50%,这套房子,就这么全落到了周冬雨手里。 判决出来后,小区里议论纷纷。有老人说:“王静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平时不孝顺,就想着靠血缘占便宜,哪有这么好的事?” 也有人佩服周冬雨:“28年啊,不是一天两天,换个人未必能做到,这房子是她应得的。” 其实懂法的人都知道,这判决没毛病——《民法典》里早说了,继承人不尽赡养义务,法院有权取消其继承权,更何况王大爷还有合法有效的公证遗嘱。 说到底,这事儿根本不是“亲闺女”和“外甥女”的较量,而是“责任”与“索取”的对抗。王大爷用遗嘱记下了周冬雨28年的付出,法院用判决守住了“权利义务对等”的底线。 毕竟,亲情从来不是靠血缘就能“躺赢”的,那些看得见的照料、摸得着的温暖,才是最该被珍视的东西。 信源:澎湃新闻2025-08-13·《女子赡养舅舅28年获赠房产,亲女儿不服争房产败诉》
“胆大包天啊!”2025年4月,上海,一女子在工厂上班,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使用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