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一男子患鼻炎18年,近日复发到医院就诊,谁料,医生看诊后却开了CT检查单。CT显示男子的右侧蝶窦有“异物”,为了弄清原因男子选择手术,竟发现“异物”是一截长约3厘米的树枝。 深圳大学总医院的手术室里,无影灯的光聚焦在阿杰的鼻腔部位,鼻内镜的探头正缓缓向右侧后组筛窦探去。 唐志元副主任医师的手指轻捏操作杆,眼睛紧紧盯着显示屏,屏幕上原本模糊的阴影逐渐清晰。 那不是术前CT初判的“骨瘤”,而是一截长度足有3厘米的树枝。 旁边握着吸引器的护士忍不住屏住了呼吸,连器械碰撞的轻响都瞬间停了下来,谁都没料到,困扰患者18年的“鼻炎”,病根竟是这样一个藏在身体深处的“不速之客”。 时间倒回2007年的那个夏日,阿杰骑着摩托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一场突如其来的打滑让他连人带车摔向路边田埂。 脸颊撞上泥土的瞬间,他只觉得眼角传来一阵尖锐的刺痛,鲜血顺着脸颊往下流,混着泥土糊住了视线。 送到当地县医院时,医生用镊子从伤口里夹出几块细小的树枝碎片,缝合伤口前反复确认“已经清干净了”。 阿杰看着镜子里逐渐愈合的伤口,以为这场意外就此翻篇,却没料到一截树枝碎片正悄悄在他的鼻窦里“安家”。 从那以后,阿杰的鼻子就成了“麻烦制造机”。 每天早上醒来,鼻腔里都像塞了团湿棉花,鼻涕擤不完,说话时带着浓重的鼻音。 到了换季的时候更糟,头痛会准时找上门,太阳穴突突地跳,连带着眼眶都发酸。 他揣着厚厚的病历本跑遍了周边的医院,CT片堆在抽屉里攒了厚厚一叠,每个医生看了片子都说是“鼻炎”或“鼻窦炎”,开些喷鼻剂和消炎药。 药一停,症状就像弹簧一样弹回来,18年里,他没睡过几个安稳觉,连吃饭时都总觉得鼻子里堵得慌。 今年7月的一个清晨,阿杰醒来后发现右边脸肿得老高,用手一按就疼,鼻涕里还带着血丝,头痛得让他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 家人赶紧送他去了深圳大学总医院,挂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唐志元副主任医师的号。 一进诊室,阿杰就习惯性地问:“医生,是不是得做个鼻内镜看看?”唐医生没急着回答,而是翻着他的病历本,一句一句问起过往病史。 当听到“18年前被树枝扎过脸”时,唐医生的手指顿了顿,抬眼看向阿杰:“先别做鼻内镜,去做个CT,重点扫一下蝶窦区域。” CT报告出来那天,唐医生拿着片子,看着屏幕上的阴影,锁紧了眉头,他初步估计是骨瘤,但总觉得不太对劲。 他建议阿杰做手术探查,“只有打开看看,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也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阿杰看着唐医生笃定的眼神,想起18年的煎熬,咬了咬牙点了头。 手术当天,张庆丰主任和李丽明主任医师在一旁指导,唐志元副主任医师握着鼻内镜,一点点清理掉鼻窦里的炎性组织。 当探头触碰到那个“占位性病变”时,他能感觉到器械传来的坚硬触感,不是骨瘤该有的光滑质地,反而带着些许粗糙的纹理。 随着器械的小心剥离,一截树枝的轮廓逐渐显现,在场的医护人员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这截树枝藏在蝶窦深处,外面裹着一层厚厚的肉芽组织,要不是唐医生坚持深入探查,恐怕还会继续“潜伏”下去。 术后第二天,唐医生阿杰看拍下的照片,阿杰盯着那截树枝,眼圈一下子红了:“就是它!18年了,原来一直是它在作祟!”没过几天,他的脸不肿了,头痛也消失了,晚上能安安稳稳睡一整晚。 出院前,阿杰和家人定制了一面锦旗,还特意发了条朋友圈,配着和医护团队的合影,写着“18年痛苦一朝解,感谢唐医生和所有医护人员”。 唐医生在查房时跟阿杰说,鼻窦里藏这么久的异物很罕见,尤其是后组筛窦和蝶窦位置深、结构复杂,异物很容易被误诊。 “这次能找到病因,一是靠CT的精准扫描,二是多亏你说了18年前的外伤史。”他还叮嘱阿杰术后要定期复查,避免炎症反复。 同时,唐医生也想提醒大家,如果以前受过外伤,之后又出现长期的鼻部、眼部或头部不适,吃药不见好,一定要跟医生说清楚外伤的细节,别漏掉任何可能的线索。 就像阿杰这样,早一点排查,就能少受一点罪。 现代医疗技术能帮我们找到很多隐藏的病因,关键是要和医生好好配合,把该说的情况都说清楚,才能让治疗更精准。
我一姐妹后背疼快两个月了去医院看了三次,每次换不同的医生。第一次说后
【49评论】【4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