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20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

韫晓生 2025-09-15 18:44:41

[微风]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信源:网易新闻——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儿童、青少年同样需防护病毒)   1960 年代的浙江绍兴乡下,夜里九点多,村里早就一片漆黑,只有李兰娟家的窗缝里还透着点昏黄的光。   17 岁的她蹲在灶台旁,借着煤油灯的光亮,正往笔记本上抄《本草纲目》。   她的字迹娟秀却有力,抄到 "金银花清热解毒" 那页,她突然停笔,用袖口擦了擦被油烟熏出的眼泪。   "兰娟,油快没了,明天再抄吧。" 母亲的声音从里屋传来。她应了一声,却把灯芯拨亮了些,继续低头写字。   这本借来的医书明天就得还,她想把所有关于急症的方子都抄下来。   那时候她还不是医生,只是个每天挣 6 分工分的农村姑娘,但心里早就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小时候见过太多人因为一点小病就没了,她暗自发誓 "以后要让村里人看得起病"。   后来被推荐去浙江医科大读书,她成了班里最拼的学生。别人去看电影,她泡在图书馆;别人谈恋爱,她抱着解剖图看到深夜。   有次解剖课结束,她偷偷把标本瓶里的心脏模型带回宿舍,对着说明书研究到凌晨,被查寝的老师发现,不仅没批评,还把自己的旧解剖书送给了她:"这姑娘眼里有股劲。"   那时候西医是主流,她却总往中药房跑。中药房的老药师见她常来,就教她辨认药材:"这是当归,补血;那是黄连,清热。"   她边记边问:"西药能治急症,中药能调理身子,能不能结合起来用?" 老药师笑了:"能想到这点,你以后能成大事。"   没想到这句鼓励,成了她一辈子的追求。工作后研究感染病,她发现很多重症肝炎患者,西医的办法效果有限。   那时她想起当年抄的医书里说 "茵陈能利胆退黄",试着在治疗方案里加了茵陈等中药,果然有患者好转了。   这让她更坚定了 "中西医结合" 的想法,后来研发的 "人工肝" 技术,就借鉴了中医 "清热解毒、扶正祛邪" 的思路。   2020 年武汉疫情最吃紧的时候,73 岁的她带着团队冲在一线。   有天凌晨三点,她在病房看诊,发现一个重症患者呼吸急促,西医的呼吸机效果不太好。她突然想起年轻时抄的方子,让助手加用中药灌肠,没想到两小时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居然升上来了。   旁边的年轻医生瞪大眼睛:"李院士,这也太神了!" 她摆摆手:"不是神,是老祖宗的智慧,得会用。"   在武汉的 58 天,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眯一会儿。   有次视频会议,她突然说不出话,喝了口水才缓过来。助手劝她休息,她却说:"我多熬一会儿,患者就多一分希望。"   那时候她兜里总揣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患者的情况,也记着新想到的治疗方案,字迹和当年在煤油灯下抄医书时一样,有力又坚定。   现在她快 80 岁了,还在带学生。常给年轻人讲起当年抄医书的日子:"别小看老祖宗的东西,也别迷信老办法。要像煤油灯一样,既能照着前人的路,又能自己亮起来。"   她带的博士生里,有人既能做基因测序,又能开中药方,成了中西医结合的骨干。   有人说她是 "铁娘子",她却说自己只是个 "追光的人"。从煤油灯下的姑娘,到拯救万人的院士,她追的光,从来不是名利,而是 "让更多人活下去" 的初心。   就像那盏煤油灯,虽然微弱,却能照亮前行的路,温暖无数人的心。   你们身边有这样坚持初心的人吗?评论区聊聊~

0 阅读:1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