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海军前副司令隆美尔・翁叫嚣称:“我们一直不敢面对现实,以为中国会宽宏大量,不把我们卷入未来的冲突。” 2025 年 9 月的马尼拉演播室里,他的手指重重戳在投影屏幕上的黄岩岛坐标,身后的背景墙上正播放着美军在巴丹岛调试导弹的画面。 这种言论与现实的交织,正将菲律宾北部的火山群岛推向地缘博弈的风口浪尖。 8 月 28 日,北吕宋司令部在巴丹岛马哈陶地区启用的前沿作战基地,标志着这片距离台湾仅 142 公里的海域正式成为 “战略前沿”。 美军很快将 NMESIS 反舰导弹系统部署于此,这套由 “联合轻型战术车辆” 搭载的武器系统,能发射射程 380 公里的 “海军打击导弹”,其数字化火控系统可快速锁定巴士海峡内的舰船目标。 当地渔民发现,祖辈传承的捕鱼路线被划为禁航区,火山坡地上的番薯田如今竖起了伪装网和雷达天线。 9 月初的 “肩并肩” 军演期间,美军技术员在巴丹岛丛林中完成了 3D 打印无人机的测试。 这种仅需 5 天制造周期的装备能连续侦察 48 小时,与续航 76 小时的 K1000 太阳能无人机形成高低搭配,将巴士海峡的舰船动态实时传回马尼拉的指挥中心。 与此同时,菲律宾海军刚服役的 “米古尔・马尔瓦尔” 号护卫舰正试图展示存在感。 这艘 3200 吨级的舰艇配备 16 枚 “米卡” 防空导弹,但最大射程仅 12 公里,与中国海警船装备的高压水炮有效射程相当。 9 月 10 日,中国宣布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消息,让翁在电视节目中再度发声。 三天后,美菲日在南海举行联合演习,而菲律宾 10 余艘公务船已悄悄关闭 AIS 系统,向黄岩岛集结。 16 日凌晨,3014 号公务船率先冲撞中国海警船,随即遭到 7 艘中方舰船合围。 高压水炮精准击碎其驾驶舱玻璃,智能瞄准系统追踪移动目标的轨迹在海面上划出白色弧线,最终迫使对方举起白旗。 这场冲突中,菲律宾所谓的 “最强护卫舰” 全程未敢靠近事发海域。 巴士海峡的浪涛见证着更复杂的博弈。每天有超过 120 艘商船经此通行,日本 60% 的原油进口依赖这条航道。 而美军部署的 NMESIS 系统在台风季频繁出现故障,9 月的季风已导致两套发射装置短路。 在巴丹岛马哈陶基地,3D 打印无人机因高湿度环境多次失控,技术员不得不频繁连线后方调试,这些先进装备的水土不服与伊瓦坦人石屋的抗风结构形成鲜明对比。 翁在分析会上展示的军购报告显示,菲律宾计划到 2028 年接收 9 艘韩国造护卫舰,但当前海军总兵力仅 4.1 万人,其中半数舰艇舰龄超过 30 年。 这种军力短板使其不得不依赖美军的 “堤丰” 系统和巡逻机,而美国陆军第 1 多域派遣队在马尼拉的作战中心,正成为实际掌控情报分发的核心枢纽。 当地市长卡卡姆的统计更直白:美军基地占用耕地导致巴丹岛粮食自给率下降 17%,而所谓 “防灾” 名义下的设施从未参与过台风救援。 9 月下旬的巴士海峡依旧繁忙,中国海警 4304 舰编队的巡航轨迹与美菲巡逻舰的雷达扫描重叠在这片海域。 马哈陶基地的灯光彻夜不灭,与石屋里伊瓦坦人的油灯遥相呼应。翁在最新访谈中承认 “搅局台海等于自找麻烦”,却仍坚持强化军事存在的必要性。 这种矛盾言论背后,是菲律宾夹在大国博弈中的现实困境,山岩上的导弹发射架看似提升了威慑力,实则让这个群岛国家更深地卷入风险漩涡。 黄岩岛的珊瑚礁正在新设立的自然保护区里缓慢恢复,而巴丹岛的火山灰仍在导弹发射架的缝隙中堆积。 当黑潮暖流以每秒 1.2 米的速度穿过巴士海峡,它带走的不仅是商船尾流,还有伊瓦坦人对平静生活的期盼。 翁的叫嚣或许能暂时吸引国际目光,但这片海域的真正主宰,从来都是自然规律与实力平衡构成的无声法则 信源:国台办2025年3月26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中国台湾网
菲律宾船举白旗:中国海警高压水炮持续压制29分钟,菲舰船舱一片狼藉菲律宾301
【8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