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icon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低头求饶了。最终换来的是被中国冷落3年,本国企业成批倒闭,港口日渐冷清。不要给两句软话欺骗了,对这样的国家一定要往死里整。 说立陶宛疼,那是真疼。2021年之前,这个人口不足300万的小国还在做着“左右逢源”的美梦,对华出口一年能到12亿美元,克莱佩达港里满是等待中转的中欧班列集装箱。可自从踩了台湾问题的红线,一切都变了味。2023年对华出口直接跌到不足1亿美元,港口吞吐量暴跌67%,曾经热闹的码头如今只剩风吹过空货柜的声响。奶农们每天要倒掉30吨卖不出去的鲜奶,木材企业一年亏掉6亿美元,中小企业像被霜打了的庄稼,成片倒下。 但要说这是中国“往死里整”的结果,倒真高看了这种情绪化的判断。中国从来没把“搞垮谁”当目标,反倒是立陶宛自己亲手砸了饭碗。1991年建交时,立方清清楚楚在公报里写着“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诺不与台湾搞官方往来 。2021年非要允许台当局设所谓“代表处”,这不是主动撕毁承诺是什么?就像邻居白纸黑字签了互不打扰的协议,转头就把你家卧室门拆了,你关门不让他进,能叫“往死里整”吗? 更有意思的是所谓的“低头求饶”,水分大得能养鱼。新上台的“准总理”帕卢茨卡斯嘴上说“允许设代表处是重大错误”,转头就强调不会“不计代价”修复关系,还要继续保持和台湾的贸易联系。刚提名的外交部长更离谱,一边说想恢复大使馆,一边宣称要给其他国家分享“对抗中国胁迫”的经验。这哪是认错,分明是想一边占便宜一边骂街,把“两头下注”玩得明明白白。 欧盟的态度早就说明了问题。当初立陶宛挑事时,欧盟喊着要“声援”,转头就把世贸组织的诉讼暂停了一年,如今眼看要到期,连恢复诉讼的心思都没了。德国、法国这些大国心里门儿清,谁也不愿为了立陶宛丢了中国市场,早就悄悄和立方拉开了距离。说白了,立陶宛就是在国际舞台上演了出独角戏,闹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成了没人接盘的“孤家寡人”。 中国的回应一直透着理性。外交部从来没说过要赶尽杀绝,只是反复强调“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正轨” 。毕竟国与国的关系不是小孩子吵架,不是非要争个你死我活。但理性不代表没底线,就像帕卢茨卡斯一边说要修复关系,一边放任台湾官员窜访讨论无人机合作,这种“诚意”谁能信?真要想回头,就得先把之前拆的“门”装好,而不是光动嘴皮子。 情绪化的喊打喊杀解决不了问题,大国打交道讲的是原则和实际。立陶宛的教训在于错把挑衅当筹码,错把中国的克制当软弱。现在它的疼,是为自己的短视买单,不是中国的“打压”。至于要不要接受它的“示好”,关键看它是不是真的改了,而不是看我们够不够“狠”。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正常大多数人吃一斤都费劲[6]
【16评论】【3点赞】